石髓幻龙身。宋代。刘黻。千岩围一寺,入境便无尘。古木犹知已,高崖若正人。山灵袪虎迹。石髓幻龙身。上有通天窍,民愁独未伸。
《灵岩》是宋代诗人刘黻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千岩环绕的寺庙,以及它所蕴含的灵秀和神奇之处。下面是《灵岩》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千岩围一寺,入境便无尘。
这座寺庙被千岩环绕,一旦进入其中,尘土烟垢都消失了。
这里的环境清幽,安宁如洗,使人心灵得到净化。
古木犹知已,高崖若正人。
古老的树木仿佛明白了一切,高崖就像是一个站立的人。
寺庙周围的古树,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似乎蕴含着智慧。高耸的崖壁像是一个挺立的人,威严而庄重。
山灵袪虎迹,石髓幻龙身。
山灵神秘地消除了猛虎的痕迹,石头仿佛变幻出龙的身姿。
山中的灵力使得猛虎的痕迹不复存在,只留下了平静与安宁。石头的纹理和形状仿佛在幻化成龙的形态,显示出山中的神奇景象。
上有通天窍,民愁独未伸。
山顶有一个通向天空的洞穴,但人们的痛苦却仍未得到宣泄。
寺庙的山顶上有一个洞穴,仿佛通往天空,然而,人们的痛苦却没有得到解脱。这句诗意味深长,暗示着人们的痛苦和纷争并没有因为这片神奇的环境而消失。
《灵岩》描绘了一处环境幽静、神奇的寺庙,以及周围山峰的灵秀景色。通过诗人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的宁静和神奇之处。寺庙被千岩环绕,让人远离尘嚣;古木和高崖仿佛有生命般地展示出岁月的痕迹;山灵神秘地消除了虎痕,石头仿佛变幻出龙的形态;而山顶的洞穴却象征着人们的痛苦和矛盾仍未得到解脱。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传达了对宁静与神奇的向往以及人们内心的迷茫和痛苦。通过诗词的表达,读者可以沉浸于这片山水之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自然的力量。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刘黻。(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