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挟智反愚。宋代。刘黻。人生特寄耳,何往非萍蓬。世挟智反愚,予谓拙乃工。渊明有姱节,高迈疏与龚。大抵豪杰士,所见处略同。箪瓢非遂穷,轩冕岂真通。倘不达至理,冥雾将奚从。
《追和渊明贫土诗七首》是刘黻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对渊明的追思,并以贫土为题材,探讨了人生的境遇和智慧与愚昧的关系。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人生特寄耳,何往非萍蓬。
世挟智反愚,予谓拙乃工。
渊明有姱节,高迈疏与龚。
大抵豪杰士,所见处略同。
箪瓢非遂穷,轩冕岂真通。
倘不达至理,冥雾将奚从。
这首诗词的诗意是在探讨人生的境遇和智慧与愚昧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人生的命运是特殊而多变的,有时候我们会像漂浮的浮萍一样,在世间漂泊无定。当代社会似乎崇尚智慧,却反对愚昧,但是诗人却认为自己的拙笨却是一种功夫。他认为像渊明一样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与像高迈、疏与龚等平凡之辈一样,都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着相似的困境和选择。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渊明的赞美和对智慧与愚昧的思考。
在这首诗词中,诗人运用了贫土的意象来象征人生的境遇。贫土代表了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状态,也暗示了人生的艰辛和不易。诗人通过对贫土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思考和对渊明的追思。
整首诗词情感平和,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但却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出了人生的曲折和选择。诗人通过对渊明的赞美和对自己的思考,传达了一种对于智慧和愚昧的独特见解。这首诗词鼓励人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和困境时,保持真实和拙笨,以此来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刘黻。(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