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所以归垂纶。宋代。赵汝鐩。大公严子陵,皤然两渔人。文王尚西伯,光皇已中兴。太公所以竟卷饵,子陵所以归垂纶。趋向固异辙,出处同一心。当日遭逢傥易地,两翁亦必随时而屈伸。钓台高兮渭水清,或隐或显俱彰千古名。
《出处辞》是宋代赵汝鐩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大公严子陵和两位渔夫为主要人物,描绘了他们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命运和态度。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大公严子陵,皤然两渔人。
文王尚西伯,光皇已中兴。
太公所以竟卷饵,子陵所以归垂纶。
趋向固异辙,出处同一心。
当日遭逢傥易地,两翁亦必随时而屈伸。
钓台高兮渭水清,或隐或显俱彰千古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大公严子陵和两位渔夫在不同背景下的不同命运和心态。大公严子陵是一个高贵的人物,代表了统治者的身份和权力。而两位渔夫则代表了平凡人民,他们的生活与世俗权谋无关,专注于自己的渔业生活。
诗中提到的文王和光皇是历史上的伟大君主,他们的光辉事迹已经在历史中得到记载。太公是指太公钓渭图中的太公望,他通过垂钓来预测未来的国家命运。大公严子陵和两位渔夫的行为也有着类似的寓意。
诗词通过描绘大公严子陵与两位渔夫在命运面前的态度差异,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大公严子陵在权势和地位的影响下,选择了卷起饵料,暂时离开渔台。而两位渔夫则坚守自己的本心,继续垂钓,从容面对生活的变迁。
诗中的"趋向固异辙,出处同一心"表达了不同人面对命运时的选择与态度。即使在不同的环境和处境下,人们追求的目标和心境却可能是相似的。
最后两句"当日遭逢傥易地,两翁亦必随时而屈伸。钓台高兮渭水清,或隐或显俱彰千古名"则强调了垂钓台的高度和渭水的清澈,以及两位渔夫的名声将被流传千古。
整首诗词通过对比和隐喻,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抉择和态度的思考,同时赋予了渔夫的形象以深远的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保持内心的真诚和从容,坚守自己的信念,都是值得赞赏和追求的。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
赵汝鐩。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