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上高岑。宋代。赵汝鐩。两腋乘西风,送我上高岑。竹根一泉通,石径万木森。中有隐者居,败屋莓苔侵。山空人不见,云满挂壁琴。两鹤出候我,逢迎啄衣衿。应酬久颇厌,走避不可寻。谁伴山下去,明月升高林。
《访隐者不遇》是宋代赵汝鐩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诗人访问隐士的经历为主题,表达了山水幽静、清净宁静的意境,并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厌倦。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两腋乘西风,送我上高岑。
竹根一泉通,石径万木森。
中有隐者居,败屋莓苔侵。
山空人不见,云满挂壁琴。
两鹤出候我,逢迎啄衣衿。
应酬久颇厌,走避不可寻。
谁伴山下去,明月升高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访问隐士的情景,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坐在隐士的肩头,乘着西风,被送上高岑之巅。这里的山林幽静,竹根下有一泉流淌,石径旁生长着茂密的树木。
诗中描述了隐士的居所,隐士生活在山林之间,住着一间破败的小屋,被莓苔侵蚀着。山中空无一人,只有云雾缭绕,隐士的琴挂在壁上。两只鹤飞出来迎接诗人,啄衣衿表示亲近之意。
诗人对于繁琐的社交应酬感到厌倦,他选择离开这些场合而去寻找隐士。然而,诗人发现隐士已经离开了他的居所,无法再与他相见。诗人不知道该与谁一起下山,只能看着明亮的月光升起,照亮高林。
整首诗以山林幽静、清净宁静的意境为基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世俗的厌倦。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内心宁静和自由的追求。诗中的山水、竹林、石径和隐士的居所等形象细腻而自然,给人以清新恬静之感。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出宋代诗人追求自然与心灵自由的审美追求。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
赵汝鐩。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