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庭聚耆德。宋代。赵汝鐩。玑衡占东南,老人方昭回。明庭聚耆德,公难卧蒿莱。行行出东门,丹心趋玉阶。雪棹乘兴尔,云岫何心哉。了却济世缘,应念金石台。天街跃马余,就访孤山梅。
《送林伯虎除国子监丞赴阙》是宋代赵汝鐩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林伯虎离开国子监,前往朝廷任职的情景。虽然没有提供原文内容,但我可以为您提供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玑衡占东南,老人方昭回。
明庭聚耆德,公难卧蒿莱。
行行出东门,丹心趋玉阶。
雪棹乘兴尔,云岫何心哉。
了却济世缘,应念金石台。
天街跃马余,就访孤山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送别林伯虎离开国子监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林伯虎的敬佩和惋惜之情,同时也借以表达自己在人生中的一些感慨和思考。
诗的前两句“玑衡占东南,老人方昭回。”描绘了林伯虎离开国子监的情景,玑衡指的是国子监的位置,东南意味着朝廷的方向。老人方昭回表示林伯虎的归来,老人指的是林伯虎成熟老练的形象。
接下来的两句“明庭聚耆德,公难卧蒿莱。”表达了明庭(指国子监)的学子们聚集在一起,颇具耆老之德,而林伯虎却难以在这里安居。公难卧蒿莱意味着林伯虎难以在国子监中安心居住。
接下来的两句“行行出东门,丹心趋玉阶。”描绘了林伯虎离开国子监,踏上前往朝廷的旅途,丹心指的是他忠诚的心意,趋玉阶表示他追求官职的渴望。
紧接着的两句“雪棹乘兴尔,云岫何心哉。”表达了林伯虎在雪中划船的兴致和对自然景色的赞叹,云岫何心哉则表达了他对山水之美的思索和感叹。
最后两句“了却济世缘,应念金石台。天街跃马余,就访孤山梅。”表达了林伯虎离开国子监,结束了他在世俗中的事业,应当怀念他在国子监中的贡献。天街跃马余表示诗人也有去访问孤山梅花的意愿,孤山梅是一个隐居者的象征,诗人或许希望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整体上,这首诗描绘了林伯虎离开国子监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和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自然和人世间事物的感慨和思考。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
赵汝鐩。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