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於愁外见精神

出自宋代陈傅良的《和沈仲一北湖十咏·宜雨亭》,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ěi yú chóu wài jiàn jīng shé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看花只为雨愁人,一片才飞减却春。
独此得春无尽藏,每於愁外见精神
()
看花精神:(名)指人的意识、思维和一般心理状态:~文明|~面貌|~恍惚|~压力。[反]物质。②(名)宗旨;主要的内容或意义:领会文件~|贯彻会议~。

《和沈仲一北湖十咏·宜雨亭》是宋代诗人陈傅良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宜雨亭以及与之相关的景物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雨的期盼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看花只为雨愁人,
一片才飞减却春。
独此得春无尽藏,
每於愁外见精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宜雨亭为背景,通过描绘看花为了雨而忧愁的人,以及花瓣在雨中凋谢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雨水的期待和思念。诗中提到的宜雨亭是一个避雨的地方,暗示着诗人对雨水的渴望。

诗词描绘了春天中的花朵,但诗人关注的焦点并非花的美丽,而是他们对雨水的渴望。诗中的“看花只为雨愁人”表达了诗人对雨的渴望和不安,他们希望雨水的降临可以滋润花朵,使春天更加美好。而“一片才飞减却春”则描绘了雨水的缺乏导致花瓣凋谢,春天的气息逐渐减少。

然而,在这片凋谢和渴望之中,宜雨亭成为了诗人独自感受春天气息的地方。诗中的“独此得春无尽藏”表达了诗人在宜雨亭中获得春天气息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超越了外界的愁苦和焦虑。每次来到宜雨亭,诗人都能看到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代表了希望和活力。

整首诗词通过雨水、花朵和宜雨亭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雨的期待和思念,以及对春天气息的追寻。诗人通过宜雨亭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展示了他在愁苦之外寻找到的精神寄托。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传达给读者,让人感受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

陈傅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