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盖松篁谁与竞。宋代。陈傅良。夹湘而住一尘无,不在瑶池在石渠。气盖松篁谁与竞,今行螟蟘自相屠。山光际水天无间,夜色通朝月不如。中有一翁须皓白,萧然野鹤亦乘车。
《用韵咏雪简湘中诸友》是宋代作家陈傅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用韵咏雪简湘中诸友
夹湘而住一尘无,
不在瑶池在石渠。
气盖松篁谁与竞,
今行螟蟘自相屠。
山光际水天无间,
夜色通朝月不如。
中有一翁须皓白,
萧然野鹤亦乘车。
译文:
在湘水两岸居住,一片宁静无尘嚣,
不在仙境瑶池中,而在深山石渠间。
松树和竹林的气势,有谁能与之竞争,
今日行走的螟蛉和蟋蟀,自相残杀。
山光与水光交相辉映,天空和水面无间隔,
夜色通透如同白昼,不如朝中的明月。
其中有一位老人,须发皓白如雪,
孤独地驾着野鹤的马车,悠然而行。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以湘水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诗人以湘水为背景,展示了一种宁静和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他与世无争,远离尘嚣,选择在山林之间过简朴的生活,与仙境瑶池相比,他更喜欢石渠之间的清幽。
诗中提到的松树和竹林,象征着高洁和坚韧的品质。诗人认为,松树和竹林的气势无人能比拟,而今世间的人们却相互争斗,自相残杀。这种对人性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忧虑。
在描写自然景色方面,诗人通过山光、水光和夜色的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山光和水光相互交融,天空和水面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给人一种开阔、无边无际的感觉。而夜晚的景色则更加宁静,月光照耀下的夜色,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诗的最后描绘了一位须发皓白的老人,他孤独地驾着野鹤的马车,悠然自得地行走。这位老人的形象象征着诗人自己,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智者或隐士。他在人群中独自行走,与世无争,自在自得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这种形象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与宁静的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忧虑和对宁静、自由的追求。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对比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了一种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传达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态度。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
陈傅良。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