髀肉添多未跨鞍

出自宋代陈傅良的《送曾继先赴山阴路钤》,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ì ròu tiān duō wèi kuà ā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胡髯白尽犹强饭,髀肉添多未跨鞍
不向胡沙亲矢石,却来桥冢护衣冠。
归舟自此长相背,荐墨于今尚未乾。
只恐燕然他日事,独无名字可同刊。
()
跨鞍矢石:箭和垒石,古时守城的武器。指战争,打仗。
衣冠:1.衣服和礼帽。2.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归舟长相:(名)外貌;外表。
名字:(名)①一个或几个字,与姓合在一起,代表一个人,用来区别于别人:他的~叫李明。②一个或几个字,用来代表一种事物,区别于别的事物:这棵树的~叫松树。

《送曾继先赴山阴路钤》是宋代陈傅良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胡髯白尽犹强饭,
髀肉添多未跨鞍。
不向胡沙亲矢石,
却来桥冢护衣冠。
归舟自此长相背,
荐墨于今尚未乾。
只恐燕然他日事,
独无名字可同刊。

译文:
胡须已经白得几乎没有剩余的颜色,但他的胃口依然旺盛,
腰身上的肉增加了不少,但还没有骑马的胆量。
他不愿亲近战乱的胡沙地,却来到桥上的坟冢保全自己的尊严。
从此以后,他的船只将与我渐行渐远,
他荐上的墨迹至今还没有干透。
我只担心将来的事情,
独自无法与他共同刊登名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忠诚而孤独的人物形象。诗人送别曾继先(曾继先应是一个朋友或同事),描述了他的胡须已经白得几乎没有剩余的颜色,但他的胃口依然旺盛,这表现了他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保持着坚强的生命力。但他的腰身上的肉增加了不少,却没有勇气骑马,这暗示着他在年岁渐长之际,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勇敢和冒险的精神。

诗中的“胡沙”指的是边塞的沙漠地带,象征着战乱和危险。曾继先选择不亲近这片战乱的土地,而是来到桥上的坟冢,保全自己的衣冠和尊严。这表明他更注重内心的品格和道义,不愿卷入纷争之中。

诗人描述了曾继先离开后的情景,他们的船只将逐渐远离,彼此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诗人提到曾继先荐上的墨迹至今还没有干透,暗示他的才华和精神仍然留存在世间,没有被岁月所消磨。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曾继先的担心和忧虑,他担心将来的事情,担心曾继先会面临困境和挑战,而自己却无法与他共同面对。独自无法与他共同刊登名字,象征着无法与他共同承担荣誉和责任。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忠诚、孤独和担忧的情感,通过描绘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对友谊、责任和尊严的思考与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

陈傅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