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蕲州陈大著。宋代。项安世。十年无事书生病,一日谈兵志士忙。虏退便收前印绶,秋来仍著战衣裳。天寒白兆腥风起,月黑黄陂燐火光。试问蕲州陈大著,几多流血浸沙场。
《陈宣干至晐》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书生病愈后迫不及待地谈论兵事、志士忙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乱时代的思考和探索。
诗意:
这首诗以书生病愈为背景,通过书写志士忙碌、战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乱年代的思考和感叹。诗人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残酷和血腥,表达了对于这种悲惨景象的忧虑和痛心。诗中的陈大著是一个虚构的人物,通过他的形象,诗人探讨了战争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凝聚了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于战乱的深思。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及对战争场景的生动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战乱年代的氛围中。诗人通过书生病愈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于战争的深思。诗中的天寒、腥风、月黑、燐火等描写手法,使得诗歌中的战争景象更加真实而震撼人心。同时,诗人通过提问陈大著的命运,暗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牺牲。整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充满了深意和情感,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诗意和赏析:
十年间,书生平平无奇,但突然患病。病愈后,他热衷于谈论兵事,志士们也忙碌着。一旦敌虏退却,他便收起前面标志身份的徽章和绶带,但秋天一来,他又穿上战衣。天寒时,白兆腥风吹起,月黑时,黄陂燐火闪烁。诗人询问蕲州的陈大著,他的身上流淌了多少鲜血,淹没在沙场之中。
这首诗通过对于战乱时代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的书生病愈后热衷于谈论兵事,是对于战争氛围的一种呈现,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战乱年代中的焦虑和无奈。诗中的陈大著是一个象征,他身上的流血代表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牺牲和痛苦。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项安世。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