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盏与更酢。宋代。项安世。渊明平生意,岂但专一壑。心事如于菟,赤手未易缚。平陆多江湖,政恐失双脚。意携东篱花,归伴南山鹤。千载得斯人,此道有郛郭。肝胆郁轮囷,襟期渺磅礴。西风万物表,洗盏与更酢。木落山势高,江空水痕约。时来萸菊尊,日暮鸟鸟乐。物理正可娱,新诗且勤作。
《次韵重九》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渊明平生意,岂但专一壑。
渊明在此指的是古代文学家司马迁,他的志向远大,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成就。这里表达了作者项安世对于渊明的敬仰和追随。作者认为自己的志向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小圈子,而是要有更广阔的胸怀和追求。
心事如于菟,赤手未易缚。
菟,古代一种植物,常常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这句诗意味着作者内心的思绪纷繁复杂,难以捉摸。赤手未易缚,表示作者的心事难以解脱,不容易被束缚。
平陆多江湖,政恐失双脚。
平陆指的是平凉,江湖指的是江河湖泊,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迁不定、纷繁复杂。政恐失双脚表示作者担心政治斗争可能会使自己受到牵连,陷入困境。
意携东篱花,归伴南山鹤。
东篱花指的是东边篱笆旁的花,南山鹤指的是南山上的仙鹤。这里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随心所欲地与自然相伴,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千载得斯人,此道有郛郭。
斯人指的是渊明,郛郭指的是山脉和河流。这句诗意味着渊明这样的人物千百年来都能在文化传统中得到尊崇和传承,表达了作者对于渊明及其思想的推崇和认同。
肝胆郁轮囷,襟期渺磅礴。
肝胆郁轮囷意味着作者内心的情感和痛苦难以排解。襟期渺磅礴表示作者的抱负和志向广阔。
西风万物表,洗盏与更酢。
西风吹拂大地,使得万物展现出美好的姿态。洗盏与更酢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呼应了岁月易逝的主题。
木落山势高,江空水痕约。
这句诗意味着秋天来临,树木凋零,山势依然高耸不倒,江水流淌,留下淡淡的水痕。生命的衰败和自然的恒久不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永恒。
时来萸菊尊,日暮鸟鸟乐。
萸菊尊指的是赏菊和饮酒,这里象征着人们享受生活的愉悦时光。日暮鸟鸟乐表示夕阳下鸟儿的欢快歌唱,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时光的享受和赞美。
物理正可娱,新诗且勤作。
物理指的是自然景物,作者认为自然《次韵重九》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理想、心境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诗中渊明代表了志向远大的人物,作者对其表示敬仰和追随。作者将自己的志向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成就。
作者内心的思绪繁多复杂,难以捉摸,表现为心事如同菟蔓一样纷纷扰扰,难以解脱。他担心政治斗争会使自己受到牵连,失去自由。
作者希望能够与自然相伴,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想象着自己带着心意去东边篱笆旁的花丛中,与南山上的仙鹤为伴,享受与自然一起的宁静。
渊明这样的人物千百年来都在文化传统中得到尊崇和传承,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思想的推崇和认同。
诗中描绘了作者内心情感的郁结和无法排解,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抱负和志向的广阔。
西风吹拂大地,使得万物展现出美好的姿态。作者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因为岁月易逝。
诗中描述了秋天的景象,树木凋零,但山势依然高耸,江水流淌,留下淡淡的水痕。生命的衰败与自然的恒久不变形成了对比,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永恒。
诗末提到了赏菊和饮酒,象征着人们享受生活的愉悦时光。夕阳下鸟儿的欢快歌唱,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时光的享受和赞美。
作者认为物质世界的美景可以带来愉悦,同时也鼓励自己勤于创作新诗,以表达内心的感悟和思考。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背景,通过描绘和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他对于人生追求、自由和美好时光的向往,同时也呼唤人们珍惜时间、感悟人生。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项安世。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