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径入渔樵去

出自宋代项安世的《夹得胡仲芳诗次韵》,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àng lí jìng rù yú qiáo qù,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天遣清明作小寒,人从赤壁上青山。
颇宜书更形骸外,赖有诗犹意气间。
一日水程无几住,百篇火急莫令悭。
杖藜径入渔樵去,从此因君得往还。
()
天遣,青山,颇宜,形骸,意气,水程,火急,杖藜径,渔樵,往还

《夹得胡仲芳诗次韵》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这首诗以清明接近小寒的时节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在赤壁上青山间的感慨和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天命使命清明时,人们登上赤壁的青山。
这种情景非常适合写作,能够凸显外表的形骸,
多亏还有诗歌才能寄托内心的意气。
一天的舟行并不长久,
但请勿因百篇急需而心怀悭吝。
带上杖藜,走上渔樵之径,
从此开始与你一起往来。

诗意和赏析:
《夹得胡仲芳诗次韵》通过描绘清明和小寒交替的时节,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赤壁代表着历史和传统,青山象征着自然的美景。诗人认为这样的景色非常适合写作,因为它们能够引发内心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诗词中提到的"形骸"和"意气"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的理解。"形骸"指的是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表达方式,而"意气"则指的是诗歌所蕴含的内在情感和意境。诗人认为,诗歌能够通过形骸的外在表现,抒发出内心的意气,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诗人与诗友胡仲芳的交往。诗人把自己的杖藜(行走时用的拐杖)带上,踏上渔樵之径,意味着他愿意与胡仲芳一同去探索自然的美景,寻找灵感和创作的乐趣。从此以后,他们将成为彼此的知己,一同往来于山水之间,共同创作和欣赏诗歌。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追求。通过将自然景色与诗歌相结合,诗人表达了他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刻体悟,以及诗歌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的力量。这首诗呈现了一种宁静而充满意境的氛围,引发读者对于自然、诗歌和人文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项安世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