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柳相攙绿。宋代。宋庠。偶来寻晚景,便觉涤嚣烦。岸柳相攙绿,风荷各自翻。归云何处宿,惊鹜或时喧。不奈沧波阔,鸠山有故源。
《四月十五日晚出溪上留连不能去》是宋代诗人宋庠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晚的情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繁忙世俗的厌倦。
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细腻。诗人来到溪边,感受到了晚上的宁静,这让他觉得心中的纷扰烦忧都被洗涤了。岸边的柳树相互掩映,呈现出一片翠绿的景象,而风吹拂着荷叶,使得荷花自行翻卷。归云不知去向,宛如停留在此地;惊鹜时而鸣叫,打破了宁静的氛围。尽管波浪广阔,但鸠山却是这一切的源头。
这首诗词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描绘宁静、自然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忙碌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的向往。溪边的景色将诗人从喧嚣的现实中解放出来,使他能够暂时忘却纷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宁静和纯粹的追求。同时,诗人通过与自然景物的对比,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回归自然、追寻内心真实的渴望。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使得这首诗词具有深远的诗意和启示。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宋庠。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