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见三清好

出自金朝王哲的《蓦山溪·玉堂三老》,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āng jiàn sān qīng hǎo,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玉堂三老。
唯识王三操。
复许辨三台,更能润、三田倚靠。
自然三耀,攒聚气精神运三车,依三教,永没沈三道。
须通三玉。
方见三清好
真性照三峰,陡免了、三焦做造。
休论三世,诸佛现前来,得三乘,游三昧,莹莹归三岛。
()
玉堂三老:1.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礼记·礼运》:“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史记·陈涉世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鋭,伐无道,诛暴秦,復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后汉书·循吏传·王景》:“父閎为郡三老。”2.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朱右曾校释:“三老,国老也。谓致仕者。”《周书·儒林传序》:“下詔尊太傅燕公为三老。”参见“三老五更”。3.东汉赤眉农民起义军最高首领的称号。《后汉书·刘盆子传》:“琅玡人樊崇起兵於莒,众百餘人转入太山,自号三老。”《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元年》:“诸三老、从事皆大会。”胡三省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4.指上寿、中寿、下寿。《左传·昭公三年》:“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杜预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5.道教指上元老君、中玄老君、下黄老君。《黄庭内景经·脾部》:“注念三老子轻翔。”梁丘子注:“三老谓元老、玄老、黄老之君也。”6.柁工。唐杜甫《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仇兆鳌注:“蔡注:‘峡中以篙师为长年,舵工为三老。’邵注:‘三老,捩船者,长年,开头者。’”宋陆游《入蜀记》五:“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工是也。”清沉受宏《九龙滩》诗:“长索条分众揽舟,独把操篙付三老。”7.称三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所指不一。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老》谓文彦博、张方平、范镇为国之三老,傅尧俞、范纯仁、刘挚为和州三老。《元史·张德辉传》:“﹝张德辉﹞与元裕、李冶游封龙山,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云。”《明史·文苑传四·唐时升》:“﹝唐时升﹞与里人娄坚、程嘉燧并称曰‘练川三老’。”8.泛指有声望的老人。清赵翼《谒补山制府奉呈》诗:“望高已共尊三老,才大疑兼用五官。”清金和《围城纪事六吟·警奸》:“往往当路横要遮,道旁三老私嘆嗟。”
唯识:1.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2.佛教典籍。二十唯识论的略称。
复许辨三田: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倚靠:(动)①依赖;依靠。②身体靠在物体上。
自然: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聚气精神:(名)指人的意识、思维和一般心理状态:~文明|~面貌|~恍惚|~压力。[反]物质。②(名)宗旨;主要的内容或意义:领会文件~|贯彻会议~。

《蓦山溪·玉堂三老》是元代作家王哲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玉堂中有三位老者,其中有一位是唯识王三操,还有一位是辨别三台的王老师,更有一位是润泽三田的老人。他们自然地散发着光辉,集聚了精神和活力,象征着三个马车。他们依仗着三种信仰,永远不会迷失在沉沦的道路上。必须通晓三种玉符,才能领悟到三清的美好。真正的本性照耀着三座山峰,陡峭地摆脱了三个焦点的束缚。不要谈论三世,众佛已经现身,获得了三个乘法,进入了三昧境界,犹如清澈的水珠回归到三座岛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玉堂中的三位老者,他们分别代表着唯识、辨别和润泽的境界,象征着人的精神层面和修行境界的提升。诗中通过运用数字三的象征意义,强调了三种信仰和三个境界对于人的成长和觉悟的重要性。

诗中所提到的玉堂三老分别是唯识王三操、辨三台的王老师和润泽三田的老人。玉堂代表高贵的地方,三位老者象征着修行的智慧、辨识力和慈悲心。他们散发出的光辉和集聚的精神象征着修行者内在的能量和境界的提升。

诗中还提到了三种信仰,即三教,表示他们依仗佛教、道教和儒教的教义,以引导自己不迷失于世俗的追求中。通过通晓三种玉符,也就是三种信仰的精髓,才能领悟到三清的美好。三清指的是道教中的三位至高神,代表着纯洁、无欲和无我。

诗词最后提到了三个乘法和三昧境界,表示修行者已经超越了轮回的束缚,获得了解脱和觉悟。归三岛则象征着回归到纯净的境界,摆脱了烦恼和尘世的纷扰。

整首诗词通过对三位老者和三个境界的描绘,表达了修行者在精神层面的成长和觉悟,强调了修行的道路需要依仗智慧、辨识力和慈悲心,以及对于不同信仰的融通和理解。诗词的意境清新脱俗,寓意深远,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感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哲

(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王哲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