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何尝见一人

出自元代许有壬的《南乡子·波漾石粼粼》,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ín xià hé cháng jiàn yī ré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波漾石粼粼。
浮磬依稀类泗滨。
回首林虑千万丈,嶙峋。
不效修蛾一点颦。
幽讨日方亲。
林下何尝见一人
便把清流都洗尽,缁尘。
领取羲皇
()
粼粼:水流清澈的样子。
依稀类泗滨回首:(书)(动)①把头转向后方(看)。②回顾过去。[近]回忆。[反]展望。
嶙峋:1.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的山峦。2.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3.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傲骨~。
效修日方一人清流:1.清澈的流水。《汉书·补乐志》:“郑卫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晋左思《吴都赋》:“树以青槐,亘以緑水,玄荫耽耽,清流亹亹。”宋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书》:“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内江石壁鱼》:“后破之,乃有一鱼跃出,其中泓然清流也。”瞿秋白《饿乡纪程》三:“环溪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2.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羣等传评》:“陈羣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宋欧阳修《朋党论》:“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清顾炎武《梓潼篇赠李中孚》:“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李大钊《混充牌号》:“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3.晚清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的名称。他们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指斥宦官,对外反对列强蚕食,对内主张整饬纪纲。中法战争前后,清流繁衍为前后两辈。前清流奉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魁首,后清流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支柱。光绪帝亲政后,他们以拥帝相标榜,称为帝党,以别于当权的后党。4.比喻政治清明。《后汉书·杨震传》:“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寧,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商邑之翼翼也。”
缁尘领取:指(通过一定程序)把所发财物等取回来。

《南乡子·波漾石粼粼》是元代诗人许有壬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波漾石粼粼。
水波起伏,石头泛起涟漪。

浮磬依稀类泗滨。
像是隐约听到了泗水边上的磬音。

回首林虑千万丈,嶙峋。
回头望去,林木葱茏,高耸入云。

不效修蛾一点颦。
却不像蛾子那样执着地皱眉头。

幽讨日方亲。
幽静的思考能让人更亲近自然。

林下何尝见一人。
在林间从未见过一人。

便把清流都洗尽,缁尘。
清澈的溪流似乎把一切尘埃都冲刷干净。

领取羲皇
接受羲皇的启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水波、石头、林木等元素,展示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诗人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沉思。水波的起伏、石头的涟漪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感,而林木的高耸则给人以一种壮丽的感觉。诗人通过林木的高耸和幽静的环境,强调了自然的无人幽静之美,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境界。

诗中提到的修蛾一点颦是指蛾子执着地皱眉头,与诗人不同,他并不像蛾子那样纠结于琐事,而是能够在宁静的环境中深思熟虑。诗人还表达了对清澈溪流的赞美,溪流的水清澈透明,仿佛洗净了一切尘埃和杂念。最后一句“领取羲皇”则意味着接受了羲皇(传说中的古代圣人)的启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智慧和启迪的渴望。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景物的描写和与自然的互动,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宁静思考的追求。同时,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风格,展示了元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恬静和舒适的阅读体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

许有壬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