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佛何曾要裹缠

出自宋代李昴英的《行者了宽等题钱买度牒疏四章》,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uò fú hé zēng yào guǒ chán,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作佛何曾要裹缠,顶门尚欠世间钱。
舍身者与舍佛者,选佛场中化有缘。
()
世间,舍身者,佛者,佛场,有缘

《行者了宽等题钱买度牒疏四章》是宋代李昴英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行者对佛教信仰的思考和对修行的理解。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者了宽等题钱买度牒疏四章,
行者:指修行者、行走的人。
了宽等:意为心境开阔、豁达。
题钱买度牒疏四章:意为写下求购度牒(即救度众生的文书)的四篇章节。这里的度牒是指行者希望能够购买来拯救众生的工具。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行者的修行心境。行者感悟到,在修行的道路上,人们往往将信仰与世俗的物质需求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自己并不需要用金钱来换取佛教的救度,因为即使他来到佛门,他的顶礼佛门的门槛也欠缺世俗的金钱。他相信,真正舍弃自我的人和真正舍弃佛教的人,在佛教的场域中都能够找到彼此。

赏析:
这首诗词以行者的视角,表达了对佛教修行的思考和对传统信仰的质疑。行者以一种豁达开放的心态,提出了对佛教救度的独特理解。他认为修行并不需要通过金钱的交换,而是要在内心实现舍弃自我的境界。这种境界下,修行者和非修行者都能够在佛教的场域中相遇,因为他们都有着相同的追求和缘分。

这首诗词充满了哲理和禅意,反映了李昴英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诗人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强调了修行的内在价值和信仰的深层意义。

总之,这首诗词以行者的视角,通过表达对佛教修行的思考,呈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它引发人们对于信仰、修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传递了一种豁达开放的心态和对内心境界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昴英

李昴英(1200—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南宋名臣。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昴英上京会试,成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

李昴英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