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舟苟欲去

出自宋代李曾伯的《过江陵和黄虚舟韵四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ū zhōu gǒu yù qù,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
达人乐所乐,小智忧其忧。
平生见飞鸢,常忆马少游。
门前车骑喧,孰与园林幽。
虚舟苟欲去,鸥鹭犹当留。
()
平生:(名)①一生;终身:了却~之愿。②平素;从来:他~滴酒不进。
飞鸢:1.古代的飞行器。2.飞翔的鸢。
孰与:1.与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史记·孟尝君列传》:“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孰与为其国也!”《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韩翃,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德宗曰:‘与诗人韩翃。’”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汉班固《东都赋》:“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齐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巫马子谓子墨子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商君、吴起、大夫种?”宋王安石《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明徐渭《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园林:(名)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地方:苏州~。
虚舟苟欲鸥鹭

《过江陵和黄虚舟韵四首》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达人乐所乐,小智忧其忧。
平生见飞鸢,常忆马少游。
门前车骑喧,孰与园林幽。
虚舟苟欲去,鸥鹭犹当留。

诗意:
这位有才华的人欢乐于他所喜欢的事物,而我这个平凡之人却为自己的忧愁所困扰。
我一生中见过飞翔的鸢鸟,常常怀念年少时与马儿一同游玩的时光。
门前车马喧嚣不息,与宁静的园林相比,哪一个更值得向往呢?
虚舟虽然渴望远去,但鸥鹭却停留不肯离去。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疑惑。首先,作者通过对比自己和达人的快乐与忧愁,突显了自己的平凡和无奈。其次,作者通过对飞鸢和马少游的回忆,表达了对年少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然后,作者通过对门前车马喧嚣和园林幽静的对比,表达了对宁静与安宁的向往。最后,作者用虚舟欲去而鸥鹭不肯离去的形象,传达了对离别和留恋的矛盾情感。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纷扰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诗人深入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奈和追求。这首诗既表达了个体的情感体验,又折射出人类共有的思考和追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哲理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