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和门有此人

出自宋代李曾伯的《自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èi wèn hé mén yǒu cǐ ré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夜城头著此亭,东皇幻化一何神。
相将莲炬催芳夕,来俾梅花作好春。
自腊月前尤可喜,觉西风外已无尘。
衔枚晓奏鹅池捷,为问和门有此人
()
此亭幻化:(动)神奇地、奇异地变化:云雾朦胧中的山野,~成一个神奇的世界。
梅花:(名)①梅树开的花。②指腊梅、红梅等。
作好:谓徇私偏好。
可喜:可喜kěxǐ∶令人高兴的可喜的成就∶可爱他的浑家,生得风流,长得可喜
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亦指我国秋季所吹来自西方或西北方向的季风。西方国家的风尚、潮流。比喻腐朽没落的力量或气势
无尘:不着尘埃。常表示超尘脱俗。
衔枚:意思是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

《自和》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曾伯。以下是《自和》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自和
不夜城头著此亭,
东皇幻化一何神。
相将莲炬催芳夕,
来俾梅花作好春。
自腊月前尤可喜,
觉西风外已无尘。
衔枚晓奏鹅池捷,
为问和门有此人。

译文:
我自己在和平之地建造了这座亭子,
东皇幻化出了令人惊叹的景象。
我们彼此相伴,点燃莲花炬火,催促芳香的夜晚到来,
为了使梅花成为美好的春天而来。
自从腊月开始,我就感到非常高兴,
觉得西风外面已经没有尘埃了。
黎明时分,我带着梅花来到鹅池,
想问问和门,这座亭子是谁的杰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和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中提到的亭子象征着诗人创造的和谐之地,不受外界的干扰。东皇的幻化象征着神奇的景象和令人惊叹的美景。

诗人在亭子中与友人相伴,点燃莲花炬火,期待美好的夜晚的到来,希望梅花能使春天更加美好。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诗人感到自腊月开始就非常高兴,觉得外界的尘埃已经消散,这可能暗示着诗人在和平之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带着梅花来到鹅池,询问和门这座亭子的主人是谁。这或许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自然之居的自豪,也反映了诗人对和谐环境与艺术创作的关联。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和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艺术创作和内心宁静的渴望。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诗人呈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富有希望和向往的情绪,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