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庐山归梦急

出自宋代曹彦约的《和西园胡季履见寄》,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ú nài lú shān guī mèng jí,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百年几见弦三叹,万事相违臂一交。
道合不知身隐见,诗来如见手推敲。
我仪图此藏周庙,人实云何滞楚包。
无奈庐山归梦急,遣书空报白云巢。
()
万事:万事wànshì一切事情;全部事情万事如意
道合不知:不知道、不明白。
推敲:(动)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作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又想把“敲”字改为“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动作,不觉冲撞了韩愈。他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想说,用“敲”字好。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反复~|字字~。[近]斟酌|琢磨。
无奈:(动)不得已;无可奈何:出于~|万般~。②(连)用在转折句的开头,有“可惜”的意思:这个工作很重要,~不能胜任。
归梦书空白云:1.天上白色的云朵。《诗·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於帝乡。”《史记·封禅书》:“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唐苏颋《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文汇报》1983.10.12:“《蓬莱导游图》有幅照片,蓝天之下,白云之上,嵌着蓬莱阁主要建筑,似仙山又似蜃楼。”2.黄帝时期掌管刑狱的官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黄帝云师云名”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唐孙逖《授裴敦复刑部尚书制》:“委之刑柄,俾践白云之师。”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胡武平宿,贺晏元献转刑部侍郎启云:‘紫詔疏恩,白云登秩。’”3.代指《白云谣》。唐李白《大猎赋》:“哂穆王之荒诞,歌《白云》之西母。”唐白居易《八骏图》诗:“《白云》《黄竹》歌声动,一人荒乐万人愁。”景耀月《远游》诗:“翠华芝盖入离镜,《黄竹》《白云》定古风。”参见“白云謡”。4.也可以用作思亲的意象。《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佇立久之,云移乃行。”宋岳珂《桯史·开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云之思,惻然悽动。”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梁瑄不归,璟每见东南白云即立望,惨然久之。”清黄遵宪《感怀》诗:“下阻黄壚上九天,白云望断眼空悬。”参见“白云篇”。5.可以比喻归隐。晋左思《招隐诗》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南朝梁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唐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诗:“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宋张炎《甘州》词:“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明徐渭《赠余君》诗:“三年卧白云,一醉抚流水。”6.专指陈抟。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高逸》:“陈摶,周世宗常召见,赐号白云先生。太平兴国初,召赴闕,太宗赐御诗云:‘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徵召,总把三峰乞与君。’”7.代指白云亭。参见“白云亭”。

《和西园胡季履见寄》是宋代诗人曹彦约的作品。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百年几见弦三叹,
万事相违臂一交。
道合不知身隐见,
诗来如见手推敲。
我仪图此藏周庙,
人实云何滞楚包。
无奈庐山归梦急,
遣书空报白云巢。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胡季履的思念之情。诗人感叹百年来很少有时机能够与胡季履共聚一堂,而种种事务也常常使得他们无法相见。即使有时机相聚,诗人也不能确定是否能够真正了解胡季履的内心世界,就像诗人推敲自己的诗句一样。诗人希望将这些情感收藏在周庙中,但现实中的人事纷扰却使他们无法自由相聚。诗人无奈地表示,他内心急切地希望庐山上的归梦能够实现,但他只能将情感寄托于纸上,向胡季履报告他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通过朴实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以弦三叹、臂一交等寥寥数语,抒发出百年中难得的相聚,以及种种事务的阻碍。诗人通过对自己与胡季履的交流和理解的怀疑,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渴望能够更深入了解对方的愿望。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比喻为手推敲诗句,突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他希望将这些珍贵的情感寄托于周庙,但周围的现实环境却使他们无法自由相聚,这种遗憾和无奈在诗中得以体现。最后,诗人以庐山归梦的比喻,表达了他内心急切地希望能够与胡季履相见,但只能通过书信向对方传达思念之情,这增加了诗中的情感层次。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简洁的词句和隐喻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相聚的渴望。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现实障碍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无奈和遗憾。这首诗以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触动人心,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和思念的力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曹彦约

曹彦约(1157~1228)南宋大臣。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曹彦约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