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悲仍抚膺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反鲍明远白头吟》,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ūn bēi réng fǔ yī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贞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恨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
炎炎者烈火:(名)猛烈而大的火:熊熊~。
营者无所:1.没有地方;没有处所。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
知物性能不能

反鲍明远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贞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恨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中文译文:

反鲍明远白头吟

炎炎的火焰,嗡嗡的小蝇。
火焰不发热熔化贞玉,小蝇不触碰干净的冰霜。
如果一个只接受而不作出付出,他人就不能相应。
从此可见,万物各有所能所不能。

古来称怨恨为死,则人有所惩罚。
惩罚淫乱的行为或许是必要的,在道义还未充分宣扬。
比如某只蜩鸣犬吠的草虫,只会在人们面前吱吱作响。
应当让它们离去,翱翔于广阔的天空之中。

怎么能沉溺在尘土中,区区地回应怨恨和憎恶。
为什么坐而自苦,吞下悲痛却仍然自怜自痛。

诗意和赏析:这首诗讲述了一种关于因果的道理。诗人用火和蝇来比喻一种因果关系,即如果一个人只接受而不付出,他人就不会对他有任何回应;而且,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能力和局限。诗人进一步提到,怨恨会带来惩罚,但这种惩罚可能只是一时的,还未能真正推进道义的宣扬。最后,诗人呼吁人们不要沉溺在复仇和怨恨之中,而应该追求智慧和高尚的境界。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们行为的思考和对道义的呼吁。通过对火和蝇的比喻,诗人巧妙地展现了因果关系,并告诫人们要远离怨恨和憎恶,追求更高的境界。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禁为之折服。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