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满田中不见田。宋代。郑獬。翁妪妇子相催行,官遣捕蝗赤日里。蝗满田中不见田,穗头栉栉如排指。凿坑篝火齐声驱,腹饱翅短飞不起。囊提籯负输入官,换官仓粟能得几。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只应食尽田中禾,饿杀农夫方始死。
《捕蝗》是宋代郑獬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一个捕蝗的场景,表达了人们为了保护农田免受蝗灾侵害而进行的艰苦努力,以及蝗灾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翁妪妇子相催行,
官遣捕蝗赤日里。
蝗满田中不见田,
穗头栉栉如排指。
凿坑篝火齐声驱,
腹饱翅短飞不起。
囊提籯负输入官,
换官仓粟能得几。
虽然捕得一斗蝗,
又生百斗新蝗子。
只应食尽田中禾,
饿杀农夫方始死。
诗中通过描写捕蝗的过程,展示了农民们为了保卫田地而不畏艰辛的奋斗。农民们在官府的命令下,驱散蝗虫,但蝗虫遍布田间,几乎看不到一片庄稼,成串的蝗虫如同密集的指头,覆满了庄稼的穗头。为了驱赶蝗虫,他们挖坑、生火,声势浩大,但蝗虫吃饱了肚子,翅膀变得短小,无法再飞翔。农民们将捕获的蝗虫装入囊篓,背负给官府,换取少许粮食。然而,即使捕获了一斗蝗虫,新的蝗虫还是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最终,庄稼被吃光,农民们饥饿而死。
《捕蝗》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农民与蝗虫的斗争场景,展示了农民为了生计而进行不懈努力的形象。诗中通过对蝗虫数量和农田状况的描写,表达了蝗虫灾害对农民生活的严重威胁,以及农民们为了保护庄稼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整首诗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和对蝗灾带来的痛苦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词的赏析在于它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农民与蝗虫的斗争情景,呈现了农民的艰辛与农田的凄凉。诗中的意象形象生动,语言简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和他们在灾害面前的无奈与悲愤。这首诗词以一种真实而质朴的方式,刻画了农民的困境,让人们对农民的辛苦和他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产生共鸣。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郑獬。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