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俗权立圣。宋代。韩维。仲尼称无我,老氏贵不仁。存心一邻虚,去道万由旬。入俗权立圣,达空安取真。摩诘非有法,还公本来人。
《次韵奉答君实问惮》是宋代诗人韩维的作品。这首诗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探讨了人性、道德和追求真理的议题。
诗词的中文译文:
仲尼称无我,
老氏贵不仁。
存心一邻虚,
去道万由旬。
入俗权立圣,
达空安取真。
摩诘非有法,
还公本来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儒家的传统思想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首先,仲尼(指孔子)认为自己没有个人私利,强调了无私的重要性;然而老庄(老氏)则认为不追求仁德是一种高贵的境界,暗示了道家的思想。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将自己的心思寄托于虚无之中,超越尘世的万物追求,才能接近道的真理。通过追求虚无,人们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这种观点既融合了道家的追求无为而治的思想,又保持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诗词中的“摩诘非有法,还公本来人”一句也非常有意思。摩诘是佛教中的一位供奉的神明,而“摩诘非有法”则意味着摩诘并没有特定的法则可循。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世间规范和制度的质疑,认为真理和道德并不是通过既定的法则来实现的,而是源于人性本身。作者通过“还公本来人”的句子,强调了人性的本善和本真,追求真理和道德不应依赖于外在的规范和制度,而是在内心深处找到。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元素,探讨了人性、道德和追求真理的问题。通过表达对世俗和规范的质疑,诗人呼吁人们寻求内心的真实和道德的根源。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快,语言精练,思想深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诗作。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