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潇湘移雨竹。宋代。王珪。昔人曾此怜幽壁,醇墨今留隐约间。犹带惊波下沧海,常迎爽气入朝山。苔文半染风霜古,鸟影时过岁月间。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
诗词:《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王珪创作的,描绘了一幅山水画作的景象。诗人回忆起过去的人曾经欣赏过这幅画作,而今墨色依然醇厚,隐约可见。画作仿佛带着波涛的惊鸿之势下沉到了辽阔的海洋中,又常常吸纳着清新的气息进入朝堂之山。岁月的流转使得画作上的苔文半染风霜,鸟影时而掠过,见证了时光的流转。诗人更加赞叹那潇湘移雨的竹子,满庭的翠绿点缀得如斑点般美丽。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山水画作,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艺术的欣赏。诗中的画作被形容为醇墨留存,隐约可见,给人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画作中的山水景色仿佛融入了波涛汹涌的海洋,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欣赏之情。同时,画作也常常吸纳清新的气息进入朝堂之山,这种把山水画与朝堂相结合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之美。
诗中还出现了苔文和鸟影,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整幅画作更加具体生动,也暗示了岁月的流转和时间的变迁。诗人对于竹子的描绘更是别具一格,形容其为潇湘移雨,将竹子与湖光山色相结合,展现出一种优美的自然景象。
整首诗以描绘山水画作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画作中的景色和情感。诗人以自己的感受和赞美,将艺术与自然、人文相结合,展现了他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王珪。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