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蓱丹木扶桑里

出自明代刘基的《次韵和石末公红树诗》,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í píng dān mù fú sāng lǐ,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红树漫山驻岁华,玄冬惊见眼生花。
井陉旗帜军容盛,汴水帆樯御气赊。
春草凄迷金谷障,夕阳照灼赤城霞。
靡蓱丹木扶桑里,惆怅谁乘博望槎。
()
惊见生花旗帜:(名)①旗子。②比喻模范或榜样。③比喻有代表性、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说等。[近]旗号。
军容:军容,汉语词语,拼音是jūn róng,本指军队的武器、装备;后用以指军队的气象威仪和军人的仪容、纪律等。
帆樯:1.船桅,桅杆。2.船帆与桅樯,常指舟楫。
御气春草:春天的草。喻卑微。药草名。又名莽草。《尔雅.释草》:'葞﹐春草。'邢昺疏:'药草也……莽草一名葞﹐一名春草。'一说﹐'春草'为白微的别名。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白微》。
凄迷:(书)(形)①(景物)凄凉;迷茫:月色~。②悲伤;迷惘:~的神情。
夕阳:(名)傍晚的阳光:~西下|~返照。
靡蓱扶桑:(名)①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桑树,据说是太阳出来的地方。②旧时指日本。③落叶灌木,开红花,可供观赏。也叫朱槿。
惆怅:(形)失意,伤感:无限~。

《次韵和石末公红树诗》是明代刘基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红树漫山、冬日眼见奇花盛开的景象,以及井陉旗帜军容壮丽、汴水帆樯热闹的场景。诗人在春草迷离的金谷障与夕阳照耀下的赤城霞间,感到无比惆怅,思念那位乘坐博望槎的人,而他已经身在扶桑之地。

这首诗词以红树为主题,通过描绘红树漫山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红树是一种生长在海滩边缘的植物,其枝叶呈现出鲜艳的红色,给人以热烈、奔放的感觉。诗中的红树漫山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置身于红色的海洋之中,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蓬勃。

诗中还描绘了井陉旗帜军容盛大的场景和汴水上帆樯繁忙的景象,展示了繁荣和活力。井陉是河北的一个地名,而旗帜军容则象征着军队的雄壮和威武。汴水是指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运河,帆樯御气赊的形容词描绘出河上船只繁忙的情景,也暗示着皇帝的威严和统治的稳固。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春草迷离的金谷障和夕阳照耀下的赤城霞,给人以寂寥孤寂的感觉。金谷障和赤城霞都是指景色壮美的地方,然而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却感到惆怅,思念着远方的人。诗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出来,增加了诗的情感色彩。

最后两句“靡蓱丹木扶桑里,惆怅谁乘博望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惆怅之情。靡蓱丹木是指扶桑,扶桑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方仙境,象征着遥远和神秘。诗人希望远在扶桑之地的人能乘坐博望槎(古代传说中的飞行船)回到自己身边,与他共度时光。这种思念之情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词以红树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表情的意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同时也通过景物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在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上都较为出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