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竹为篱更栽刺

出自明代刘基的《畦桑词》,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iān zhú wèi lí gèng zāi cì,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编竹为篱更栽刺,高门大写畦桑字。
县官要备六事忙,村村巷巷催畦桑。
畦桑有增不可减,准备上司来计点。
新官下马旧官行,牌上却改新官名。
君不见古人树桑在墙下,五十衣帛无冻者。
今日路傍桑满畦,茅屋苦寒中夜啼。
()
高门:旧指地位高,有钱有势的人家高门不一定出高才。
大写:(名)①汉字数目字的一种笔画较繁的写法,如“壹、贰、叁、肆、拾、佰、仟”等,多用于账目和文件中。②拼音字母的一种写法,如a、b、c,多用于句首或专名的第一个字母。
县官:县官xiànguān∶县的地方长官县官急索租。——唐·杜甫《兵车行》县官日有禀稍。——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朝廷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畦桑不可:1.助动词。不可以;不能够:~偏废。~动摇。二者缺一~。2.跟“非”搭配,构成“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3.决不能,必须不。
准备:(动)①事先安排或筹划等:做好精神~。②打算:暑假我~回家。
上司:1.汉时对三公的称呼。2.上级长官。
下马:下马,汉语词语,拼音是xià mǎ,意思是从马上下来。
官行官名:1.正名,学名。2.指官职的专称。

《畦桑词》是明代刘基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编竹为篱更栽刺,
高门大写畦桑字。
县官要备六事忙,
村村巷巷催畦桑。

畦桑有增不可减,
准备上司来计点。
新官下马旧官行,
牌上却改新官名。

君不见古人树桑在墙下,
五十衣帛无冻者。
今日路傍桑满畦,
茅屋苦寒中夜啼。

诗词的中文译文:
编织竹篱更栽刺,
高门上写着畦桑字。
县官要备六事忙,
村村巷巷催着畦桑。

畦桑有增加不能减少,
准备好迎接上司的检查。
新官下马,旧官离去,
牌子上改写着新官的名字。

你可曾见古代人在墙下栽桑树,
五十件衣物皆无被冻者。
如今路边满是桑树畦,
茅屋中寒冷,夜晚哀鸣。

诗意和赏析:
《畦桑词》通过描绘农村的生活场景,反映了明代社会中农民的艰辛和官员的繁忙。诗中的“畦桑”象征农业生产,展示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诗人通过描述县官忙碌的场景,以及村村巷巷催促农民忙于农事的情景,强调了农村劳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诗中的“畦桑有增不可减”表达了农民需要不断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期望,同时也暗指了官员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计划安排。诗中提到的新官和旧官交替,牌子上改写新官名字的情景,揭示了官员更迭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这种官员更迭所带来的政策变动和行政调整,给农民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和不确定性。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比古人和当下农民的生活情景,突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古人树桑在墙下,五十件衣物皆无被冻,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农民生活的富裕和稳定。而当下农民的茅屋苦寒,夜晚的哀鸣,则显现了他们贫困和无奈的境况。

整首诗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揭示了明代农民的辛劳和生活的艰难,以及官员对农村生产的干预带来的困扰。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怀和对现实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