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横琴岂要弦

出自宋代杨亿的《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péng zé héng qín qǐ yào xián,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绿发郎潜不记年,却寻丹竈味灵篇。
华阴学雾还成市,彭泽横琴岂要弦
晓案祇应餐沆瀣,夜滩谁见弄潺湲。
须知吏隐金门客,待乞刀圭作地仙。
()
横琴,餐沆瀣,须知,吏隐,金门客,刀圭,地仙

《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是一首宋代杨亿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绿发郎潜不记年,
却寻丹竈味灵篇。
华阴学雾还成市,
彭泽横琴岂要弦。

晓案祇应餐沆瀣,
夜滩谁见弄潺湲。
须知吏隐金门客,
待乞刀圭作地仙。

译文:
青年才俊绿发郎,潜心修炼不知岁月流逝,
却追寻炼丹炉中的仙药,品味灵秘的典籍。
华阴的学宫犹如朦胧的云雾,悄然变成繁忙的集市,
彭泽的琴弦横于大地,何需弹奏,自有天籁之音。

清晨的案头只应该摆放养生的饮食,
夜晚的滩涂谁见证了演奏起伏的波澜。
应该明白官场隐居者如同金门的客人,
等待着请求仙道之器,成为地上的仙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修仙之道的向往和追求。诗中描述了一个年轻人(绿发郎)不计较时间的流逝,专注于寻求炼丹炉中的仙药和品味修仙典籍的情景。华阴学宫被描绘成隐约的云雾,但却变成繁忙的市场,暗示着修仙之道给世俗所侵蚀。彭泽的琴弦横于大地,意味着音乐之美已经超越了琴弦的存在,表达了修仙者通过音乐和自然融合来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清晨和夜晚的场景,清晨的案头应该摆放养生的饮食,夜晚的滩涂上演奏着波澜壮阔的音乐,这些都象征着修仙者与自然的交流与感悟。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吏隐(指隐居官场的人)的理解和期待,认为他们就像金门的客人一样,等待着请求仙道之器(刀圭,即仙人使用的法器),来实现在人间成为仙人的愿望。

整首诗运用了意象丰富的语言描绘了修仙者的追求和理想,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修仙道路的探索。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修仙意象相结合,使诗意更为深远,具有哲理性和超越性的意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杨亿

杨亿(974—1020)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杨亿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