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废不可必。宋代。苏辙。兴废不可必,冶城今静祠。松声闻道路,竹色净轩墀。江近风云改,亭深草木滋。孤坟吊遗直,狂暗闵元规。〈卞壶墓在观侧。〉主
诗词:《和孔武仲金陵九咏 天庆观》
天庆观,观音寺,坐落在金陵(即今天的南京)。诗人苏辙写了这首诗来赞美观音寺的美景和历史。
诗词的中文译文:
兴废不可必,冶城今静祠。
松声闻道路,竹色净轩墀。
江近风云改,亭深草木滋。
孤坟吊遗直,狂暗闵元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天庆观的景色和历史,以及诗人的感慨。
首先,诗人表达了观音寺的历史命运:兴废不可必,冶城今静祠。这里的"兴废不可必"指的是寺庙的兴衰与命运无法预测,而"冶城今静祠"则表示如今观音寺已经成为一座静谧的庙宇。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观音寺的自然景观。他听到了松树的风声,松声传遍了道路;看到了竹子的清绿,竹色洁净了轩墀(指庭院)。通过这些描写,诗人给读者展示了观音寺的宁静和自然之美。
然后,诗人提到江水的附近,风云改变了景色,亭子更加深邃,草木茂盛。这里的描述表达了江水附近的景色变化和观音寺周围的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最后,诗人提到了孤坟,怀念遗直(可能指古代有功之人)。而"狂暗闵元规"则是对闵元规(古代文人)的悼念之情。这部分内容突出了历史的长河和人事的无常。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天庆观的描绘,表达了观音寺的美景和历史,以及诗人对兴衰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它展示了苏辙对自然和历史的敏感,以及对生命和时光流转的深刻感悟。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