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无事聊须饮。宋代。苏辙。一别都门今五年,剧谈精壮故依然。厌居巴蜀千山底,决住荆河十顷田。老去功名无意取,身闲诗笔更能专。黄州无事聊须饮,世俗方今自足贤。
《送任师中通判黄州》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一别都门今五年,
We parted at the city gate five years ago,
剧谈精壮故依然。
Our youthful vigor and passionate talks remain the same.
厌居巴蜀千山底,
Tired of dwelling in the mountains of Bashu,
决住荆河十顷田。
I have settled in a ten-acre field by the Jing River.
老去功名无意取,
Growing old, I have no desire for fame and success,
身闲诗笔更能专。
With a leisurely life, I can focus more on my poetry.
黄州无事聊须饮,
In Huangzhou, where there are no pressing matters, I indulge in drinking,
世俗方今自足贤。
In this worldly society, contentment is considered a virtue.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对友人任师中通判黄州的送别之作。诗人在开头提到了五年前的离别,虽然时光流转,但剧烈的讨论和年轻时的精力依然保持不变,表达了友谊的持久和珍贵。
接着,苏辙表达了对巴蜀山水生活的厌倦,并选择在荆河畔的一块十顷田地上安居。这反映了他对安宁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追求一种离尘不染的境地。
诗的后半部分,苏辙表达了对功名的淡漠和对诗歌创作的专注。他已经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更专注于写作诗歌。这种放下功名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内心自由的追求,也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专注。
最后两句表达了在黄州的悠闲生活,没有太多世俗的事务可忧虑,只需尽情享受喝酒的乐趣。世俗的价值观认为满足现状是一种智慧和贤德。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离别、生活选择和对功名的态度的描绘,展示了苏辙内心的追求和对自由、宁静的向往。他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世俗价值观的冷静思考。这首诗充满了情感和哲理,体现了苏辙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