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条干短

出自宋代苏辙的《过宜宾见夷中乱山》,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ǎo mù tiáo gàn duǎn,诗句平仄:仄仄平仄仄。
江流日益深,民语渐已变。
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
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
峰峦若崖石,草木条干短
遥想彼居人,状类麏鹿窜。
何时遂平定,戍卒従此返。
()
非汉惨惨瘴气:山林间因湿热蒸郁而成的毒气。
峰峦:(名)连绵的山峰:~起伏。
草木:1.草与树木。2.指荒野。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条干:参见:[[条干]],[[条干]]
遥想:(动)回想或思考悠远的往事。
平定:(形)平衡安定:物价~|心情难以~。②(动)用武力使局势安定:~武装叛乱。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他在宜宾经过夷中乱山时的所见所感。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江流日益深,民语渐已变。
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
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
峰峦若崖石,草木条干短。
遥想彼居人,状类麏鹿窜。
何时遂平定,戍卒従此返。

诗词的中文译文:
江水日渐加深,人们的语言逐渐改变。
河岸宽阔山峦平缓,连绵的山峰远非汉地之景。
沉闷的瘴气笼罩着青山,薄薄的寒日透暖光。
山峰陡峭如崖石,草木干瘪而短小。
遥想起那里的居民,形状像麏鹿一样躲避。
何时能够平定这片混乱,让驻军从此返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经过宜宾夷中乱山的景象和所感。他描述了江水日渐加深的景象,暗示着这个地方的水势汹涌,有着不可预知的力量。与此同时,他注意到人们的语言逐渐改变,暗示着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与众不同,可能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诗中的山峦平缓、连绵的景象与汉地的山峰迥异,以及瘴气笼罩下的青山与薄薄的寒日交相辉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描绘表达了苏辙在夷中乱山所感受到的陌生和异域之感,这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与他熟悉的汉地完全不同。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山峰的形状以及草木的状况,山峰陡峭如崖石,草木矮小干瘪,这进一步强调了这个地方的荒凉和艰苦。苏辙远望着那里的居民,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将他们的形状比作麏鹿一样躲避,体现了他们在这个险峻环境中的艰难生存。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辙对这片混乱之地的期望,他希望能够早日平定这片乱山,让驻军得以返回,为这个地方带来和平与稳定。

整首诗通过描绘夷中乱山的景象和描述苏辙的感受,表达了对陌生地域的探索和对和平的向往。它展示了诗人对环境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