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缘斗升米

出自宋代苏辙的《游太山四首其一初入南山》,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uò yuán dòu shēng mǐ,诗句平仄:仄平仄平仄。
自我来济南,经年未尝出。
不知西城外,有路通石壁。
初行涧谷浅,渐远峰峦积。
翠屏互舒卷,耕耨随欹侧。
云木散山阿,逆旅时百室。
兹人谓川路,此意属行客。
久游自多念,忽误向所历。
嘉陵万壑底,栈道百回屈。
崖巘递峥嵘,征夫时出没。
行李虽云艰,幽邃亦已剧。
坐缘斗升米,被此尘土厄。
何年道褒斜,长啸理轻策。
()
经年,不知,石壁,远峰,翠屏,舒卷,耕耨

《游太山四首其一初入南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初入南山,自我来到济南,经年来未曾出去过。不知道西城外是否有一条通向石壁的路。一开始行走在涧谷之间,山谷浅浅的,渐渐远离了层峦叠嶂。翠绿的屏风相互展开,农人们在斜坡上辛勤耕耘。云雾在山间散开,旅途中有时会经过百室的旅店。这里的人们称这条路为川路,这个意义是属于行走的客人。长时间的旅行使我有很多感慨,忽然迷失了我的历程。嘉陵江的万壑深处,栈道曲折多次弯曲。峭壁和峰巅交替崎岖,征夫们时而出现时而隐匿。虽然行李堆积如山,但幽邃之地也已经十分艰险。我坐在斗升米上,被这尘土所困扰。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到褒斜的道路,长啸一声,整理轻松的行程。

诗词的中文译文:

自我来济南,经年未尝出。
不知西城外,有路通石壁。
初行涧谷浅,渐远峰峦积。
翠屏互舒卷,耕耨随欹侧。
云木散山阿,逆旅时百室。
兹人谓川路,此意属行客。
久游自多念,忽误向所历。
嘉陵万壑底,栈道百回屈。
崖巘递峥嵘,征夫时出没。
行李虽云艰,幽邃亦已剧。
坐缘斗升米,被此尘土厄。
何年道褒斜,长啸理轻策。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苏辙初次进入南山的经历和感受。诗人表示自己长时间以来一直未曾离开济南,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西城外是否有一条通向石壁的路,这里的石壁可能是山间的险峻峭壁,也可以理解为意义深远的境界。一开始,诗人走过涧谷,山谷较为平缓,但渐渐远离了层峦叠嶂,山势渐渐陡峭。翠绿的屏风相互展开,农人们在斜坡上辛勤耕耘,这里描绘了山间宜人的景色和勤劳的乡村生活。旅途中,诗人经过了一些旅店,这些旅店是行人们的休憩之所。这里的人们称这条路为川路,意味着路上行走的都是客人。长时间的旅行使诗人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慨,但也不免偶尔迷失了方向和历程。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嘉陵江的景色,这里山峦交错,峡谷纵横,栈道曲折多次弯曲,峭壁和峰巅之间交替崎岖,征夫们时而出现时而隐匿,展现了旅途的险峻和挑战。尽管诗人的行李堆积如山,但他也深感这幽邃之地的艰险。诗人坐在斗升米上,表示他的食物已经所剩无几,被尘土所困扰,这里可以理解为他在旅途中的困苦和劳累。最后,诗人思考何时才能找到通往褒斜之路,长啸一声,整理轻松的行程,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和对自己行程的总结。

整首诗以诗人初次进入南山的经历为线索,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旅途中的困难与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旅行的心境和对人生境遇的思索。诗中运用了山水景物的描写和旅行中的感受,展示了自然和人生的变幻无常。诗人通过旅行的经历,反映了对自我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由和开阔的向往。整篇诗抒发了诗人对旅行的热爱和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展示了苏辙细腻的观察力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