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未削青螺髻

出自宋代罗志仁的《虞美人(净慈尼)》,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āng nián wèi xuē qīng luó jì,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君王曾惜如花面。
往事多恩怨。
霓裳和泪换袈裟。
又送鸾舆北去、听琵琶。
当年未削青螺髻
知是归期未。
天花丈室万缘空。
结绮临春何处、泪痕中。
()
君王:封建时代世袭体制的王国对统治者的尊称。
如花往事:(名)过去的事情:~不堪回首。
恩怨:(名)恩惠和仇怨(多偏指仇恨):~分明|了却~|不计较个人~。
霓裳:1.以霓所制的衣裳。指仙人所穿的服装。2.乐曲名。是唐代宫廷舞曲霓裳羽衣曲的简称。
袈裟:和尚披的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布片拼缀而成。
鸾舆:天子的乘舆。亦借指天子。
琵琶:pípá的又音。义同“琵琶pípá”。
螺髻:螺髻luójì[spiral-shapedcoilinwoman'shairdo]形状像螺壳的发髻螺髻翘然
归期:1。指归来的日期。2。谓晚年。
泪痕:(名)眼泪流过后所留下的痕迹。

虞美人(净慈尼)

君王曾惜如花面。
往事多恩怨。
霓裳和泪换袈裟。
又送鸾舆北去、听琵琶。

当年未削青螺髻。
知是归期未。
天花丈室万缘空。
结绮临春何处、泪痕中。

中文译文:

君王曾宠爱有如鲜花般美丽的容颜。
往事中涌现出许多恩怨。
在绚丽的衣裳下,我泪流满面地改换了袈裟。
又即将送君上鸾舆北去,我便聆听着琵琶的声音。

当年我头上还未剃掉那青螺髻。
我知道我们的分离时间还远。
天空中万物皆空,百花凋零。
我在何处结着锦绣,临近春天,泪痕挥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虞美人(即净慈尼)与君王之间的恩怨情感。诗中以花的美丽来形容净慈尼的容颜,表达了君王曾经珍爱她的深情。然而,过去的事情中充满了恩怨情仇,虞美人为了修行佛法,改换了袈裟,但内心却充满了泪水。当君王再次北去,净慈尼只能通过听琵琶来表达她的思念和离别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削青螺髻”来象征虞美人没有剃度出家,暗示着君王与净慈尼的感情还未结束。作者明白彼此的分离只是暂时的,未来会有重逢的时刻。

在诗的结尾部分,天空中的景象象征着世事的无常。无论是虞美人的锦绣结还是春天的到来,都无法掩盖内心的悲痛。诗中的泪痕,则展现了净慈尼对君王的深情厚意和无尽的离别之痛。

这首诗通过描写虞美人与君王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了人世间的无常和离别的苦痛,既富有感情的表达,又展现了生命中的坎坷和转折。同时,诗中采用了唯美的形象描绘,使得诗意更加鲜活生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罗志仁

罗志仁,南宋末遗民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寿可,号秋壶,清江(今江西樟树市西南)人。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预乡荐。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应荐为天长书院山长。清同治《清江县志》卷八有传。罗志仁曾作诗颂文天祥,饥留梦炎,几得祸,逃而免。与刘将孙交厚。《全宋词》录有其词7首。厉鹗在《论词绝句十二首》(其九)中论其词说:“送春苦调刘须溪,吟到壶秋句绝奇”。在词中,罗志仁亦是用奇绝之笔抒写自己的亡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情词凄苦,沉郁悲壮。...

罗志仁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