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与物都无碍

出自宋代苏辙的《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其六吕梁》,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èi néng yǔ wù dōu wú ài,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出没悬流虽有道,凭陵险地本无心。
未能与物都无碍,咫尺清泉亦自深。
()
出没:(动)或出现或隐藏:~无常。
有道无心:(动)没有心思:~学习|~工作。②(副)不是故意的;无意:言者~,听者有意。[反]有心。
未能:不能。
无碍:1.没有阻碍;没有妨碍。2.佛教语。谓通达自在,没有障碍。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之间。近在~。
清泉:清澈干净的泉水。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其六吕梁》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出没悬流虽有道,
凭陵险地本无心。
未能与物都无碍,
咫尺清泉亦自深。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在吕梁山道路中的景色和思考。虽然有一条出没于悬崖峭壁之间的小溪,它虽然有一条自己的道路,但它并不在乎这些。作者认识到自然界的万物并不受人为规则的束缚,而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能自由流动。他也意识到自己尚未能够达到与自然界一样自由的状态,即使是在距离自然界只有咫尺之遥的清泉中,作者的思想仍然有所羁绊。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吕梁山道路中的出没悬流和险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思考和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悬流自有其道,不受外界规则的制约,象征着自然界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相比之下,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各种约束,无法达到与自然界一样自由的状态。即使在距离自然界非常近的清泉中,作者的思想依然有所羁绊,这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的自由与纯净,并反思自身的束缚和局限。同时,通过描绘吕梁山的景色,诗词还展示了苏辙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感受,以及他对诗意的表达能力。整体而言,这首诗词既富有哲理,又具备美丽的意象,是苏辙在游览吕梁山途中的一次思想和艺术的表达。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