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其六吕梁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其六吕梁朗读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其六吕梁》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出没悬流虽有道,
凭陵险地本无心。
未能与物都无碍,
咫尺清泉亦自深。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在吕梁山道路中的景色和思考。虽然有一条出没于悬崖峭壁之间的小溪,它虽然有一条自己的道路,但它并不在乎这些。作者认识到自然界的万物并不受人为规则的束缚,而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能自由流动。他也意识到自己尚未能够达到与自然界一样自由的状态,即使是在距离自然界只有咫尺之遥的清泉中,作者的思想仍然有所羁绊。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吕梁山道路中的出没悬流和险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思考和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悬流自有其道,不受外界规则的制约,象征着自然界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相比之下,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各种约束,无法达到与自然界一样自由的状态。即使在距离自然界非常近的清泉中,作者的思想依然有所羁绊,这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的自由与纯净,并反思自身的束缚和局限。同时,通过描绘吕梁山的景色,诗词还展示了苏辙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感受,以及他对诗意的表达能力。整体而言,这首诗词既富有哲理,又具备美丽的意象,是苏辙在游览吕梁山途中的一次思想和艺术的表达。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客舍风尘弊彩衣,悲吟重见雁南飞。
荆山和氏方三献,太学何生且一归。
旷野已寒谙独宿,长年多难惜分违。

()
小隐西斋为客开,翠萝深处遍青苔。
林间扫石安棋局,岩下分泉递酒杯。
兰叶露光秋月上,芦花风起夜潮来。
湖山绕屋犹嫌浅,欲棹渔舟近钓台。
()

长卿病肺几经秋,药饵频须正倚楼。忽枉新篇题玉井,浑如高谊借荆州。

细倾圆实珠玑乱,尚带清香玉露浮。见说功多心独苦,采莲歌罢使人愁。

()

朱帘碧瓦干云际。占尽潇滩形势地。傍墙人唤状元家,想见华堂融瑞气。
寿杯莫惜团栾醉。跳虎转龟寻旧喜。小邦只恐久难留,异日君王重赐第。

()

汉家乱无象,贤才戢鳞翼。
武侯霸王器,隆中事耕殖。
堂堂刘豫州,介绍徐元直。

()
梅子熟时到几回。
桃花开后不须猜。
重来松竹意徘徊。
惯听禽声浑可谱,饱观鱼阵已能排。
()

笙鹤常过嵩少山,知君踪迹在其间。科头醉卧三花月,不与长安贵客攀。

()

白玉堂深夜色寒,玉儿和月倚蓬山。高情不似章台柳,也许馀人取次攀。

()
食尽须分散,将行几愿留。
春兼三月闰,人拟半年游。
风俗同吴地,山川拥梓州。
思君登栈道,猿啸始应愁。
()
一路石山春更绿,见骨也无斤许肉。
一峰过了一峰来,病眼将迎看不足。
先生尽日行石间,恰如蚁子缘假山。
穿云渡水千万曲,此身元不离岩峦。
()

骊山禾黍已连阡,谁道强秦冢未迁。一炬咸阳山岳裂,肯留墓木倚云边。

()
未甦残醉茗频煨,夙荷诸公载酒来。
照镜所存唯雪鬓,典衣已尽况银杯。
色婴单豹偶然耳,带索启期焉怨哉。
弱水元无三万里,此心安处是蓬莱。
()

蚤作文中子,晚号石徂徕。闲数江东名士,弟子尽邹枚。

堂上六经诸子,杖底千严万壑,窗对淀湖开。梁孟笑偕老,两拜告身来。

()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不曾杀生,了无忌讳。
传言送语当风流,拈得口兮失却鼻。
()

漫将书剑逐流年,向晚移舟舣宿迁。纹皱浪中风欲动,光穿篷底月高悬。

心随客路秦淮远,目极乡园庾岭边。萍迹何堪久留滞,旧游尘梦苦相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