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我不得同。宋代。苏辙。放舟清淮上,荡潏洗心胸。所遇日转胜,恨我不得同。江淮忽中断,陂埭何重重。紫蟹三寸筐,白凫五尺童。赤鲤寒在汕,红粳满霜风。西成百物贱,加餐慰贫穷。胡为复相念,未肯安南东。人生兔饥寒,不受外物攻。不见田野人,四壁编茅蓬。有食辄自乐,谁知富家翁。
《次韵子瞻颍州留别二首》是宋代苏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放舟清淮上,
荡潏洗心胸。
所遇日转胜,
恨我不得同。
在清澈的淮河上放下小舟,
荡涤心胸的尘垢。
每当遇到美好的景物时,
我为不能与其同乐而感到遗憾。
江淮忽中断,
陂埭何重重。
紫蟹三寸筐,
白凫五尺童。
江淮之间突然断裂,
水道纵横交错。
有人捕捉三寸长的紫色螃蟹,
有人驾着五尺高的白色小船。
赤鲤寒在汕,
红粳满霜风。
西成百物贱,
加餐慰贫穷。
红色的鲤鱼在汕头感到寒冷,
红色的稻子在霜风中丰收。
在西方,各种物品都很廉价,
我要加餐来慰藉自己的贫穷。
胡为复相念,
未肯安南东。
人生兔饥寒,
不受外物攻。
为什么要再次思念起你们,
却不愿前去安南东方。
人生就像饥寒的兔子,
不受外界物质的侵害。
不见田野人,
四壁编茅蓬。
有食辄自乐,
谁知富家翁。
看不到乡间的人们,
四周围着编制的茅草棚。
他们拥有食物就自得其乐,
谁知道富有的人也并非一定幸福。
这首诗词以描绘自然景物和富贵与贫穷的对比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对物质贫富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通过舟行清淮、捕蟹钓鱼等形象描写,展示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多样性。同时,通过对贫穷与富贵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富人的批判和对贫困者的同情。
诗词中的“子瞻颍州留别”指的是作者离别子瞻颍州的场景,而“次韵”表示跟随着另一首同题材的诗词。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感慨和思索,展现了苏辙深邃的情感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