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舍新持节。宋代。苏辙。青山开四面,白水绕三禺。野阔时闻籁,人闲旧据梧。画船留上客,遗迹问田夫。事少日常饮,才疏世未须。决河初荐至,胜事偶相俱。燕子卑无取,滕王远可橅。飞涛隐睥睨,落日丽浮图。同舍新持节,专城敢遽呼。未迎行部驾,已放下淮舻。试问登消暑,如何楚与吴。〈吴兴有消暑楼。
这首诗词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次韵刘贡父登黄楼怀子瞻二首》。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青山开四面,
白水绕三禺。
野阔时闻籁,
人闲旧据梧。
画船留上客,
遗迹问田夫。
事少日常饮,
才疏世未须。
决河初荐至,
胜事偶相俱。
燕子卑无取,
滕王远可橅。
飞涛隐睥睨,
落日丽浮图。
同舍新持节,
专城敢遽呼。
未迎行部驾,
已放下淮舻。
试问登消暑,
如何楚与吴。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世间短暂的欢愉和自己的无奈之情。
诗中描绘了四面青山环绕、白水绕行的自然景色,意味着大自然的壮丽和辽阔。野外的广阔空间中传来美妙的声音,而人们闲暇时依然守旧地坐在梧桐树下。画船停留着访客,询问遗迹的农田夫妇,诗人表达了对于历史和人文遗迹的关注。
诗人自称才疏世未须,意味着自己在文才和社会地位上都不重要。然而,他提到河流的改道和胜利的事情偶尔同时发生,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人事的渺小。燕子是卑微的,无法得到,而滕王在远方,也无法接近。这些形容词的运用,强调了人的欲望和现实的距离。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波涛隐约可见,落日照亮着漂浮的图景,这是对于自然景色的更进一步的描绘。然后,诗人提到与他同住的人新近获得官职,敢于急促地呼喊自己的名字,而他自己未曾迎接行部驾,却已经放下了淮河上的船只。这部分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边缘化和无法追求名利的无奈。
最后两句诗疑问了登上消暑楼的人,问他如何能够同时兼顾楚国和吴国的事务。这是对于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如何平衡和处理各种事物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个人追求的无奈和思考。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