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我茅檐漏。宋代。苏辙。长爱陶先生,闲居弃官后。床上卧看书,门前自栽柳。低徊顾微禄,毕竟谁挽袖。索莫秋后蜂,青荧晓天宿。惟将不系舟,托此春江溜。尺书慰穷独,秀句惊枯朽。遥知新堂夜,明月入杯酒。千里共清光,照我茅檐漏。
这首诗词是宋代苏辙所作的《次韵转运使鲜于侁新堂月夜》。以下是我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长久以来我一直敬爱着陶渊明先生,离职后我过着悠闲的生活。躺在床上看书,门前自己种柳树。低头看看微薄的俸禄,终究不知是谁能改变命运。不要去追逐秋天过后的蜜蜂,清晨的星星在天空中闪烁。我只想放下一切束缚,倚靠着这春天的江水悠然流淌。短短的书信安慰着我这穷困的孤独,优美的句子震撼着千年的枯朽。遥远地知道新堂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注入我的酒杯。千里之外共同分享这清澈的光芒,照亮我茅屋的漏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离职后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并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诗中的"陶先生"指的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他以清贫自守、归隐田园而著名,被后人尊称为"陶渊明先生"。苏辙以自己对陶渊明的敬仰,表达了自己也渴望过上宁静自在的生活的愿望。
诗中的"床上卧看书"和"门前自栽柳"揭示了苏辙过着悠闲的日常生活,他可以躺在床上阅读,也可以自己种植柳树,享受自然的美好。"低徊顾微禄,毕竟谁挽袖"表达了他对微薄俸禄的不屑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他感慨自己的命运如此微末,却不知道谁能改变这一切。
诗中的"索莫秋后蜂,青荧晓天宿"表达了苏辙的宁静心境,他不追逐短暂的美好,而是欣赏清晨的星星闪烁。"惟将不系舟,托此春江溜"表达了他放弃一切束缚,依靠春江的流淌来舒展心情,追求内心的自由。
诗的后半部分,苏辙提到短短的书信和优美的句子,给他带来了慰藉和启迪。"遥知新堂夜,明月入杯酒"描述了远方新堂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注入酒杯,使他感受到了距离之外的温暖和美好。最后两句"千里共清光,照我茅檐漏"表达了苏辙与遥远的人共享清澈的月光,照亮他简陋茅屋的漏雨,象征着他对心灵的滋养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整首诗以作者对陶渊明的崇敬和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感为主题,通过描绘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追求自由和内心满足的渴望。同时,诗中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示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由和内心宁静的精神风貌。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