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转运使鲜于侁新堂月夜

次韵转运使鲜于侁新堂月夜朗读

这首诗词是宋代苏辙所作的《次韵转运使鲜于侁新堂月夜》。以下是我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长久以来我一直敬爱着陶渊明先生,离职后我过着悠闲的生活。躺在床上看书,门前自己种柳树。低头看看微薄的俸禄,终究不知是谁能改变命运。不要去追逐秋天过后的蜜蜂,清晨的星星在天空中闪烁。我只想放下一切束缚,倚靠着这春天的江水悠然流淌。短短的书信安慰着我这穷困的孤独,优美的句子震撼着千年的枯朽。遥远地知道新堂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注入我的酒杯。千里之外共同分享这清澈的光芒,照亮我茅屋的漏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离职后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并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诗中的"陶先生"指的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他以清贫自守、归隐田园而著名,被后人尊称为"陶渊明先生"。苏辙以自己对陶渊明的敬仰,表达了自己也渴望过上宁静自在的生活的愿望。

诗中的"床上卧看书"和"门前自栽柳"揭示了苏辙过着悠闲的日常生活,他可以躺在床上阅读,也可以自己种植柳树,享受自然的美好。"低徊顾微禄,毕竟谁挽袖"表达了他对微薄俸禄的不屑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他感慨自己的命运如此微末,却不知道谁能改变这一切。

诗中的"索莫秋后蜂,青荧晓天宿"表达了苏辙的宁静心境,他不追逐短暂的美好,而是欣赏清晨的星星闪烁。"惟将不系舟,托此春江溜"表达了他放弃一切束缚,依靠春江的流淌来舒展心情,追求内心的自由。

诗的后半部分,苏辙提到短短的书信和优美的句子,给他带来了慰藉和启迪。"遥知新堂夜,明月入杯酒"描述了远方新堂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注入酒杯,使他感受到了距离之外的温暖和美好。最后两句"千里共清光,照我茅檐漏"表达了苏辙与遥远的人共享清澈的月光,照亮他简陋茅屋的漏雨,象征着他对心灵的滋养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整首诗以作者对陶渊明的崇敬和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感为主题,通过描绘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追求自由和内心满足的渴望。同时,诗中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示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由和内心宁静的精神风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藩封遵旧制,天语重亲承。玉节龙垂綍,朱函凤结縢。

使镳联绂弁,行李却金缯。翰墨心偏健,舟车力更胜。

()

才到中年,节物浑闲,赏心顿轻。据随分东风,瓶簪柳雪,应时灯夜,棚缀莲星。自一家春,也三杯酒,巧茧堆香笑语声。又何须,听那西楼弦管,南陌箫笙。
平生。黄卷青灯。肯珠翠奢华八尺檠。欲趁队闲嬉,雕鞍宝马,回头猛忆,破案囊萤。邻曲渔歌,庭除鹤舞,尘外冰轮彻骨清。人闲处,这炯然方寸,一点长明。

()

潮水碧,槐花黄,
山川摇落窗户凉。宿云星稀日东出,
青冥风高雁南翔。华堂昨夜读书客,

()

麒麟出鲁郊,商锄为不祥。向非孔仲尼,何异犬与羊。

所以路傍人,按剑嘿夜光。近时青云士,岂无鲁连子。

()

竹窗松户有佳期,美酒香茶慰所思。辅嗣外生还解易,惠连群从总能诗。

檐前花落春深后,谷里莺啼日暮时。去路归程仍待月,垂缰不控马行迟。

()
古人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
得恁麽明白,得恁麽简径。
灵山这裹不较多,三尺杖子搅黄河。
()
万卉千葩总一家,木心才蠹脉皆邪。
山窗玉立如风宪,人指为花不是花。
()

孤月照庭阑,相思剪合欢。泪从灯烛下,霜入□□寒。

绝漠□□远,空闺锦帐残。凭君封裹里,谁为著时看。

()

我离浏川七载强。去思那有召公棠。方怀旧友归鸿阁,忽枉高轩戏彩堂。
频举白,剩添香。剧谈不觉引杯长。官居也有城门禁,未到三更尽不妨。

()

中原戢戢尽遗黎,日夜江头候六飞。
来此苦啼真有意,会须劝得翠华归。

()

高亭俯瞰蓼苹洲,人老香山月自秋。
过耳好音堪一笑,伤心往事只轻沤。
休嗟塞上明妃调,且送江头过客舟。

()

若说精通事艺长,词人争及孝廉郎。秋萤短焰难盈案,

邻烛馀光不满行。鹄箭亲疏虽异的,桂花高下一般香。

()

画幕灯前细雨,垂莲盏里清歌。玉纤持板隔香罗。不放行云飞过。
今夜尘生洛浦,明朝雨在巫山。羞蛾且莫斗弯环。不似司空见惯。

()
还朝如梦中,双阙眩金碧。
复穿鹓鹭行,强寄麋鹿迹。
劳生苦昼短,展转不能夕。
默坐数更鼓,流水夜自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