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知有中书巧。宋代。苏辙。不悟身边一斗红,圣贤随世亦时中。何人知有中书巧,缚送能书陈孟公。
《次韵黄庭坚学士猩毛笔》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不悟身边一斗红,
圣贤随世亦时中。
何人知有中书巧,
缚送能书陈孟公。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于时代变迁以及真才实学的思考。诗人以黄庭坚学士的猩毛笔为切入点,反思了身边人们对于真才实学的认识和珍视程度的缺失。他认为,在红尘世界中,即使是圣贤也很难真正被人们所理解和珍视。然而,他质问,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中书巧的价值呢?苏辙以陈孟公为例,将其才情与黄庭坚进行比较,表达了对中书巧的赞赏和惋惜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寥寥数语传递了诗人对于真才实学的思考和反思。首两句“不悟身边一斗红,圣贤随世亦时中”,通过“一斗红”这一形象的修辞手法,暗示了真才实学的珍贵和难得。诗中的“圣贤”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物,而“时中”则表示他们也并非时时刻刻都能被人们所理解和珍视。这种对真才实学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辨。
接下来的两句“何人知有中书巧,缚送能书陈孟公”,通过对中书巧与陈孟公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中书巧的珍贵。中书巧指的是擅长书法、文学的人才,而陈孟公则指陈亮和孟浩然,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诗人以陈孟公作为例子,表达了他对于中书巧的赞赏和对于才情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于真才实学的珍视与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反思。它启示人们要珍视真才实学,关注那些在红尘中默默耕耘的人才,而非被时代浮躁和功利所迷惑。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