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师细考何年月

出自宋代苏辙的《赠三局能师二绝》,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píng shī xì kǎo hé nián yuè,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旅食江干秋复春,归耕未遂不胜贫。
凭师细考何年月,可买山田养病身。
()
得失:(名)①得益和损失;成功和失败:不计较个人~。②好处和坏处;利弊:各有~。
従来偶然:(形)意想不到的;与必然相反,指事情的发生、出现不是经常的:~现象。[近]偶尔。[反]必然。
行年:经历的年岁,指当时年龄。指将到的年龄。流年。旧时星命家所谓某人当年所行的运,亦称'小运'。
阴阳:1.古代哲学概念。2.日月运转之学。3.天气的变化。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复春养病:养病yǎngbìng[rest;recuperateone'shealth;heal;convalesce]因患病而休息

《赠三局能师二绝》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旅食江干秋复春,
归耕未遂不胜贫。
凭师细考何年月,
可买山田养病身。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苏辙对于贫困生活和渴望改变命运的思考。苏辙游历他乡,经历了秋天和春天的更替,但他依旧没有实现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因为他的贫困无法得到解决。他希望得到一位能够指导他的老师,帮助他深入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处境,以便能够购买山田,以养活自己并治愈身体上的疾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抒发了苏辙内心的苦闷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首两句描绘了苏辙在江干地区旅居的情景,揭示了他长久以来的颠沛流离和贫困的现状。第三句借用了“凭师”一词,表达了苏辙对一位有智慧的老师的渴望,他希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仔细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苏辙希望通过改变自己的处境,购买山田来养活自己并治愈身体上的疾病。整首诗词透露出苏辙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田园生活和自然的向往。

这首诗词虽然字数不多,但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精准的表达,生动地展示了苏辙内心的挣扎和希望。它不仅仅是苏辙个人的感慨和呼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人士的普遍命运和对于改变命运的渴望。同时,诗中对于师道的渴望也表明了苏辙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整首诗词虽然以诗人个人的困境为出发点,但却触及了广泛的人生议题,使人们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