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半醉夜方中

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王适上元夜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óu rén bàn zuì yè fāng zhō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灯光欲凝不惊风,月色初睛若发蒙。
羁客不眠诗未就,游人半醉夜方中
荒城熠耀相明灭,野水芙蓉乱白红。
知欲访僧同寂寂,应怜病懒畏烛烛。
宿雨初干试火城,端居无计伴游行。
厌看门外繁星动,想见僧窗一点明。
老罢逢春无乐事,梦回孤枕有乡情。
重因佳句思樊口,一纸家书百镒轻。
()
灯光,欲凝,惊风,月色,初睛,发蒙,羁客,不眠,游人,半醉,荒城,熠耀,相明,芙蓉,乱白红,知欲访,寂寂,烛烛

《次韵王适上元夜二首》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灯光欲凝不惊风,
月色初睛若发蒙。
羁客不眠诗未就,
游人半醉夜方中。
荒城熠耀相明灭,
野水芙蓉乱白红。
知欲访僧同寂寂,
应怜病懒畏烛烛。
宿雨初干试火城,
端居无计伴游行。
厌看门外繁星动,
想见僧窗一点明。
老罢逢春无乐事,
梦回孤枕有乡情。
重因佳句思樊口,
一纸家书百镒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佳节的夜晚景象,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首两句描绘了灯光初现,月色刚刚露出,给人一种初春的感觉。灯光和月色都是夜晚的元素,通过描写它们的细微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赞美。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境。他作为一位羁客,身处异乡,夜晚无法入眠,心中的诗意却未能完全表达出来。游人们则半醉半醒地在夜晚中徘徊。这种对待夜晚的不同态度,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下面两句描写了荒城中灯光的闪烁以及野水中芙蓉花的盛开。荒城的灯火在黑暗中闪烁,给人以明灭不定的感觉。野水中芙蓉花的花瓣呈现混乱的白色和红色。这些景象通过对比突出了夜晚的美丽与喧嚣。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去拜访僧人的心愿,共同享受宁静的寂静。然而,病痛和懒惰使他不愿离开自己的住所,对夜晚的蜡烛产生了畏惧。这表达了诗人对安宁与宁静的渴望,但又受到现实的限制。

最后两句描述了诗人在居所附近的城市遥望夜空时的感受。他厌倦了看着门外繁星闪烁的景象,渴望看到僧窗中的一点明亮的光芒。这种对安静和宁静的向往,与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思念相呼应。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夜晚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宁静和归乡的向往。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诗人展示了对自然和心灵境界的独特感悟,使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