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年楚倚相

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子瞻题张公诗卷后》,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ā nián chǔ yǐ xiā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世俗甘枉尺,所愿求直寻。
不知一律讹,大乐无完音。
见利心自摇,虑害安得深。
至人不妄言,淡如朱丝琴。
悲伤感旧俗,不类骚人淫。
又非避世翁,闵嘿遽阳暗。
嘐々晨鸡鸣,岂问晴与阴。
世人积寸木,坐使高楼岑。
晚岁卧草庐,谁听梁甫吟。
它年楚倚相,傥能记愔愔。
()
世俗:1.宗教教义认为一切事物具有两种形式,把天上的形式称为神圣,把人间的形式称为世俗。2.指当时社会流行的:~之见。
不知:不知道、不明白。
安得:1.如何能得、怎能得。含有不可得的意思。2.岂可。如:“安得无礼”、“安得如此”。3.哪里能够得到。
妄言:1.随便地说;乱说:是非功过,在下不敢~。2.虚妄的话:一派~。

《次韵子瞻题张公诗卷后》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世俗甘愿枉度人生,我所愿求却是直接追求真理。不知道一律的音律是错误的,没有完美的音乐。追求利益的心使人摇摆不定,思考危害又如何能深入。真正的智者不会妄言,淡泊如朱丝上的琴音。悲伤感叹旧时的陈规陋习,与那些猥亵的文人不同。我也不是逃避世俗的隐士,只是对时世的黑暗深感忧虑。清晨鸡鸣的声音啁啾啾,又何必问是否晴天或阴天。世人积累着寸寸木料,却只能坐在高楼之巅。晚年躺在茅草庐中,有谁能听到我悠哉悠哉的吟唱。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楚国的倚相会记得我这般忧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苏辙独特的风格表达了他对世俗和人生的看法,同时透露出他对于诗歌创作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忧虑。

诗中苏辙对世俗的批判和对真理的追求是突出的主题。他认为现实社会充满了虚伪和浮躁,人们甘愿枉度一生,却忽略了直接追求真理的价值。他对于一律音律的批评暗示了他对创作和审美标准的独立见解,认为没有完美的音乐或艺术形式。

诗中的"见利心自摇,虑害安得深"表达了苏辙对功利心态和对个人境遇的忧虑。他认为追求利益会使人心摇摆不定,而思考危害又很难深入。他赞扬真正的智者不会随波逐流,而是保持淡泊的心态,如同朱丝上的琴音般纯净和谐。

诗中也流露出苏辙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对陈规陋习和文人的猥亵行径感到悲伤和不屑,力图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他自称非避世之人,却对时世的黑暗深感忧虑,表现出他对社会动荡和伦理道德沦丧的担忧。

最后几句中,苏辙表达了对于自己诗人身份和境遇的思考。他以晨鸡鸣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无常,表示不再关心天晴或阴雨。他批评世人只会积累物质财富而不懂得追求精神的升华,使人坐在高楼之巅但心灵空虚。晚年躺在茅草庐中,苏辙感叹无人能理解他的吟唱和内心的忧伤。最后一句"它年楚倚相,傥能记愔愔"表达了苏辙的期望,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楚国的倚相(指楚王)能够记得他这种忧伤和追求真理的心情。

整首诗凝练而深沉,通过对世俗和人生的批判,表达了苏辙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对社会现象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琴音、鸡鸣等形象描绘,加深了诗意的含蓄和丰富度。苏辙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呈现了一幅深思熟虑的画面,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社会、艺术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