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题张公诗卷后

次韵子瞻题张公诗卷后朗读

《次韵子瞻题张公诗卷后》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世俗甘愿枉度人生,我所愿求却是直接追求真理。不知道一律的音律是错误的,没有完美的音乐。追求利益的心使人摇摆不定,思考危害又如何能深入。真正的智者不会妄言,淡泊如朱丝上的琴音。悲伤感叹旧时的陈规陋习,与那些猥亵的文人不同。我也不是逃避世俗的隐士,只是对时世的黑暗深感忧虑。清晨鸡鸣的声音啁啾啾,又何必问是否晴天或阴天。世人积累着寸寸木料,却只能坐在高楼之巅。晚年躺在茅草庐中,有谁能听到我悠哉悠哉的吟唱。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楚国的倚相会记得我这般忧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苏辙独特的风格表达了他对世俗和人生的看法,同时透露出他对于诗歌创作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忧虑。

诗中苏辙对世俗的批判和对真理的追求是突出的主题。他认为现实社会充满了虚伪和浮躁,人们甘愿枉度一生,却忽略了直接追求真理的价值。他对于一律音律的批评暗示了他对创作和审美标准的独立见解,认为没有完美的音乐或艺术形式。

诗中的"见利心自摇,虑害安得深"表达了苏辙对功利心态和对个人境遇的忧虑。他认为追求利益会使人心摇摆不定,而思考危害又很难深入。他赞扬真正的智者不会随波逐流,而是保持淡泊的心态,如同朱丝上的琴音般纯净和谐。

诗中也流露出苏辙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对陈规陋习和文人的猥亵行径感到悲伤和不屑,力图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他自称非避世之人,却对时世的黑暗深感忧虑,表现出他对社会动荡和伦理道德沦丧的担忧。

最后几句中,苏辙表达了对于自己诗人身份和境遇的思考。他以晨鸡鸣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无常,表示不再关心天晴或阴雨。他批评世人只会积累物质财富而不懂得追求精神的升华,使人坐在高楼之巅但心灵空虚。晚年躺在茅草庐中,苏辙感叹无人能理解他的吟唱和内心的忧伤。最后一句"它年楚倚相,傥能记愔愔"表达了苏辙的期望,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楚国的倚相(指楚王)能够记得他这种忧伤和追求真理的心情。

整首诗凝练而深沉,通过对世俗和人生的批判,表达了苏辙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对社会现象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琴音、鸡鸣等形象描绘,加深了诗意的含蓄和丰富度。苏辙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呈现了一幅深思熟虑的画面,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社会、艺术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因随芳草行来远,为爱清波归去迟。
独步独吟仍独坐,初凉天气未寒时。
()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

竹锉茶浓,糟床酒熟,满窗斜插梅影。瓦檐残雪初融,又搀挑珠夜永。

冲泥客懒,总搁了、销寒诗兴。泥翠鬟、炙砚仇书,一笑水仙开并。

()

有若似夫子,尚兴阙里门。

虎贲状蔡邕,犹旁文举樽。

()

共上云山独下迟,阳台白道细如丝。

君今并倚三珠树,不记人间落叶时。

()

欲寻微径到山前,闻有蛟龙洞底眠。岁旱密云终不雨,可能无意救荒年。

()

水沈初试博山时,吐雾蒸云复散丝。忽漫书空疑锦织,相看扫素傍灯帷。

萦纡细缕虫鱼错,断续残烟柳薤垂。几向螭头闻阖殿,罗襕携出凤凰池。

()
春深空度可怜宵,江岸风沙好寂寥。
人间孤舟多少恨,五更寒雨报芭蕉。
()
白蘋湘渚曲,绿筱剡溪口。
各在天一涯,信美非吾有。
何如此庭内,水竹交左右。
霜竹百千竿,烟波六七亩。
()
江湖浪走嗟碌碌,往往佳时忘记录。
今朝峡里作重阳,节物虽同感殊俗。
终日悬忧湍濑间,何人为唱黄花曲。
尚喜樽罍余旧醅,不然何以慰萧索。
()
东皇封作万花王,更赐珍华出尚方。
白玉杯将青玉绿,碧罗领襟素罗裳。
古来洛口元无种,今去天心别得香。
涂改欧家记文著,此花未出说姚黄。
()

万法皆应舍,何论泡影身。岂因禅定力,久已渡迷津。

()

儒衣脱却礼金仙,三十偷闲也少年。芊草如毡花欲舞,淡烟垂幕柳高眠。

兴来学作春山画,病起重笺秋水篇。酒障诗魔都不减,何曾参得老庞禅。

()

造化输神巧,乾坤失画图。风光驱雁宕,寒翠落鹅湖。

古洞回元气,凌虚想太初。顿令簪绂薄,欲结白云庐。

()

朝别使君门,暮投江上村。从来无旧分,临去望何恩。

行计自不定,此心谁与论。秋猿叫寒月,只欲断人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