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霏宿雨峰峦湿。宋代。苏辙。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
诗词:《绩溪二咏 翠眉亭》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谁安双岭曲弯弯,
眉势低临户牖间。
斜拥千畦铺渌水,
稍分八字放遥山。
愁霏宿雨峰峦湿,
笑卷晴云草木闲。
忽忆故乡银色界,
举头千里见苍颜。
中文译文:
谁将双岭修筑成曲线弯弯,
眉峰低垂,俯瞰在窗户之间。
斜斜地环抱着千畦田地,铺展在流动的水面上,
稍稍地分割开八个方向,远远地放置在山峦之间。
阴沉的雨霭使得山峰和山岭湿润,
笑意如卷舒展的晴云,使得草木宁静闲适。
突然间,我忆起故乡银色的界限,
抬头望去,千里之外可见苍凉的容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绩溪二咏》中的一首,描写了翠眉亭的景色和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诗中的翠眉亭是位于绩溪的一处亭子,亭子周围是曲线婉转的双岭,使得整个景色充满了变化和柔美。诗人以眉峰低垂的形容来描绘亭子俯瞰的姿态,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亭子周围的田地被斜斜地环抱着,与流动的水面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这片田地稍稍地分割开八个方向,远远地散布在山峦之间,给人以广阔的视野和远大的想象。
诗人描述了愁霏宿雨湿润了山峰和山岭,但也给大自然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机。笑意如卷舒展的晴云,使得周围的草木得以宁静地生长,整个景色变得安详而闲适。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忽然间回忆起故乡银色的界限,这里可以理解为家乡的边界或界限。抬头望去,千里之外,他可以看到苍凉的容颜,这里可以理解为远离家乡的地方,他在异乡望着远方,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使得诗词具有一定的唯美和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