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除坞外笋

出自宋代苏辙的《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竹坞》,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mò chú wù wài sǔn,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
空陂放修竹,肃肃复冥冥。
莫除坞外笋,従使入园生。
()
修竹冥冥:(书)①(形)(景色、印象、感觉等)模糊不清:薄暮~|~之中。②暗中:我为他~祝福。
入园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竹坞》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的中文译文:
空旷的池塘中栽满竹子,
庄严而又神秘。
不要除去园外的竹笋,
任凭它们生长进入园中。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庭园中竹坞的景象。竹子被种植在宽阔的池塘旁边,形成了一片空旷的景观。这些竹子庄严而神秘,给人一种肃穆而深沉的感觉。诗人告诫不要清除园外的竹笋,而是让它们自由地生长并进入园中,增添自然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坞的景象,展示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空旷的池塘中种满了竹子,形成了一种宁静而肃穆的氛围。竹子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象征物之一,常被赋予高洁、坚韧、谦逊的品质。诗人苏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竹子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中的"空旷的池塘"和"庄严而神秘"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竹坞的宁静与肃穆。诗人强调不要清除园外的竹笋,表达了对自然生长和自由发展的尊重态度。这种态度与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理念相契合,即追求自然、宜人和谐的景观。

整首诗字句简练,形象生动,通过对竹坞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诗人苏辙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赞美,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