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白葛扇栽纨。宋代。苏辙。灯笼白葛扇栽纨,身似山僧不似官。更得双蕉缝直掇,都人浑作道人看。
《答孔平仲惠蕉布二绝》是苏辙(宋代文学家)写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灯笼白葛扇栽纨,
身似山僧不似官。
更得双蕉缝直掇,
都人浑作道人看。
译文:
灯笼和白葛扇都制作得很精致,
我的外表看起来像是一个山中的僧人而不是一个官员。
特别是手工精细的双蕉布,
让城里的人都以为我是个道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己身份和形象的描述,表达了苏辙对官场生涯和世俗纷扰的疏离感和厌倦感。他用灯笼和白葛扇作为隐喻,将自己比作一个朴素、清净的山僧,与尘世的官场相对立。
苏辙以山僧形象来自嘲,显示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反感和对清净自然的向往。他认为自己与这个世俗的官场格格不入,更适合隐居山林,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诗中提到的双蕉布,是一种以蕉叶为原料制作的布料,手工精细,质地轻薄。这里双蕉布被用来形容自己的衣着,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山僧形象和与世俗的区隔。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苏辙内心的矛盾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他希望能够远离纷扰,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辙对官场生涯的矛盾心理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官场的不满和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洁的形象和朴素的语言,传达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和对自我追求的渴望。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