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遍十方

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guāng míng biàn shí fā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杜门人笑我,不知宥天游。
光明遍十方,咫尺陋九州。
此观一日成,衮衮通法流。
竿木常自随,何必返故丘。
老聃白发年,青牛去西周。
不遇关尹喜,履迹谁能求。
()
不知:不知道、不明白。
光明:(名)亮光:他眼前闪出一线~。[反]暗淡|黑暗。②(形)明亮。③(形)表示正义或有希望的事物:~之路|~大道。[反]黑暗。④(形)没有私心,坦白:~正大|~磊落。[反]阴暗。
十方:十方shífāng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之间。近在~。
九州:(名)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此观竿木故丘白发:1.白头发。2.揭发、揭露。
青牛:1.黑毛的牛。2.指土牛。3.神话传说中仙人所乘的牛。4.老子的代称。5.旧时谓三煞神之一。6.神话传说中的树精。
不遇履迹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杜门人笑我,不知宥天游。
闭门的人们嘲笑我,不明白追求天道的行旅。

光明遍十方,咫尺陋九州。
光明照耀整个天地,虽然距离很近,但我的眼界却受限于狭小的九州之内。

此观一日成,衮衮通法流。
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广泛传播、普及。

竿木常自随,何必返故丘。
竹竿和木杖常随身携带,为何还要回到老家?

老聃白发年,青牛去西周。
老聃,即老子,白发苍苍之年;青牛是指传说中的老子乘坐的神牛,去了西周。

不遇关尹喜,履迹谁能求。
未能得到关尹的欢喜,怎能追寻到他的足迹呢?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苏辙对于追求天道、开拓眼界的思考和渴望。他被人们嘲笑为守在家中不知天下大事的人,但他意识到光明和智慧遍布整个世界,而自己却局限于狭小的封建九州之内。他认为一旦这种观念和追求形成,就会传播开来,通达于世。诗中提到竿木常自随,表示他随身携带着行走的工具,暗示他不愿停留在狭小的九州,而是希望扩展自己的眼界。接着,他引用了老子和西周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追求的敬仰和向往。最后,他提到不遇到关尹的欢喜,表示他追寻智慧的足迹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努力和寻求机遇。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身追求的思考和对古人智慧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开拓视野、追求智慧和超越封建束缚的渴望。它展现了诗人的思想触角和对自由思考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追求学问和超越传统的风潮。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