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谁肯受闲名

出自宋代寇准的《辇下春望》,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óng chén shuí kěn shòu xián mí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独向东门凝目望,园林无处不啼莺。
乡心已似杨花乱,归路那堪野草生。
紫陌尽应趋胜地,红尘谁肯受闲名
年来却羡沧江叟,长在湖山听浪声。
()
凝目:注视、凝视。
园林:(名)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地方:苏州~。
乡心:乡心,汉语词汇,拼音xiāng xīn,释义为思念家乡的心情。
杨花归路:归路guīlù归途;往回走的道路
野草:地面生长的掺进植物,耕作中通常伤害作物或损害地方的外貌、经济方面无用的植物。
紫陌胜地: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
红尘:(名)①花花绿绿的繁华社会。②泛指人世间:看破~。

《辇下春望》是宋代文人寇准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独自望向东门处,园林内无处不有啼鸟。思乡之情已如杨花飘散,回程之路何处是野草丛生。紫色的官道上都奔赴胜地,红尘世俗谁愿意闲散名利。多年来我只羡慕沧江的渔叟,长久居住在湖山听涛声。

诗意:
《辇下春望》描绘了寇准望着东门远眺的情景。他看到了园林中鸟语花香的景色,这让他更加思念家乡的美好。他感叹归途之路荆棘丛生,而世间的纷扰和功名利禄让人心生厌倦。与此相比,他羡慕那些长久居住在湖山间,专心听涛的渔叟,渴望与自然相伴,追求内心的宁静。

赏析:
《辇下春望》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寇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之情。诗中的东门是朝廷的象征,寇准望向东门,意味着他对朝廷的归属感和向往,但他的目光却被园林中的鸟儿所吸引,暗示了他对自然和家乡的眷恋之情。

诗中反复出现的"乡心"和"归路",以及"思乡"、"回程"等词语,表达了寇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将自己的心情比作飘散的杨花,表达了内心的不安和流离之感。

诗的后半部分,寇准通过紫色的官道和红尘世俗,来对比自然与尘世的差别。他感慨红尘中的名利与功名对于追求内心宁静的人来说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而他羡慕居住在湖山之间的渔叟,渴望能像他们一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对比,表达了寇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尘世的厌倦,同时表达了他追求内心宁静和与自然融洽的愿望。这种对自然和家乡的眷恋以及对尘世纷扰的疲惫之情,是宋代文人常常表达的主题之一,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心灵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寇准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