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夜泛

出自宋代王自中的《念奴娇(题钓台)》,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piān zhōu yè fà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
扁舟夜泛,向子陵台下,偃帆收橹。
水阔风摇舟不定,依约月华新吐。
细酌清泉,痛浇尘臆,唤起先生语。
当年纶钓,为谁高卧烟渚。
还念古往今来,功名可共,能几人光武。
一旦星文惊四海,从此故人何许。
到底轩裳,不如蓑笠,久矣心相与。
天低云淡,浩然吾欲高举。
()
扁舟,偃帆,不定,依约,清泉,唤起,先生

译文:念奴佳人(题钓台) 上船夜泛,往子陵台下,收帆放桨。水面宽阔,风摇船摇晃不定,月光依约崭新绽放。细细品味清泉,感受沐浴尘埃心灵,唤醒先生的言辞。当年他曾经在渔船上钓鱼,为了谁高高地躺卧在烟雾弥漫的渚滩。如今想起古往今来的事情,功名荣耀能共有几人,又有几位像光武帝那样辉煌。突然一颗星星在天空闪耀,惊动了四海的人们,从此故人你在何处。最终华服礼仪,不如蓑笠渔船的自由自在,已经很久我们心灵相通。高高的天空低垂云彩稀薄,我渴望自己能高举起。

诗意:诗人乘坐小船夜晚泛舟,来到子陵台下,升起帆船,放下浆。水面宽广,风吹摇动着船只,而船只受月光照耀,如约一般崭新绽放。诗人细细品味着清泉的味道,感到冲刷尘埃之后心情愉悦,唤醒了他对已故的先生的对话的回忆。诗人想起了当年他曾经在渔船上垂钓,为了谁高高在渚滩休息。回忆起古往今来,凡人追求功名的事情,能有几人能像光武帝那样辉煌。突然一颗星星在天空闪耀,惊动了四方的人们,留下了疑问故人你在何处。最终华丽的仪式礼仪,不如渔夫的蓑衣渔船的自由自在,我们心灵相通已经很久了。天空低垂云彩稀薄,我渴望自己能高高举起。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泛舟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先生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富有画面感的描写,通过描述水面宽阔,风摇船摇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波澜和心境的动荡。诗人以自己细细品味清泉的情景,表达了感受到身心的净化和解脱之感。通过回忆先生和自己过去在渔船上的对话,诗人表达了对先生的思念和失去先生的痛苦。诗人回忆了古往今来追求功名的人们,反思功名对于凡人来说能有多重要,调动了人们对功名的思考。最后诗人以一颗星星闪烁的景象,象征了先生在天上的存在,以及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华丽的仪式礼仪的不屑,认为自由自在的渔夫生活更加珍贵。最后诗人渴望能高举自己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旗帜,展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追求。整首诗以简洁的句式、生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泛舟夜晚的思索与感慨之情,既写景而又抒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自中

王自中(1140—1199),字道甫(一作道夫),先世由蒲门迁居凤池(今凤池乡)。四代未出仕。王自中父早死,家贫。器宇不凡,才气杰出,秉性狷介。18岁到金华,叶衡延教家塾。19岁到京都(临安),受到礼部侍郎王十朋等的器重。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朝议遣返“归正人”(指由沦陷区来的义民),王自中叹道:“是绝中原之望也。”立即3次上疏。疏中提到“内空无贤,外虚无兵”,触怒了丞相叶颐、魏杞,以为“出言不逊”,要予以流放编管,孝宗不允,遂发送徽州听读。冬,叶、魏罢相,始得赦免。...

王自中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