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君求助意。宋代。晁补之。蔡侯南国秀,经纬耿昭回。文史蛙生甑,风云蛰起隈。吾君求助意,之子为时来。万缕防秋费,何如一士才。
这首诗词是宋代晁补之所作,《次韵邓正字慎思秋日同文馆九首》。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蔡侯南国秀,
经纬耿昭回。
文史蛙生甑,
风云蛰起隈。
吾君求助意,
之子为时来。
万缕防秋费,
何如一士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秋日同文馆为背景,通过描述南国蔡侯(指邓正字慎思)的仕途和他的学问才能,表达了作者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才学的推崇。
首先,诗中提到蔡侯是南国的显贵,称他的国家为“南国秀”。这里的南国可能指的是蔡州,而秀则表达了该地的美丽和繁荣。
接着,诗人描述蔡侯在政治和学问上的杰出表现。他的政治才能被形容为“经纬耿昭回”,意味着他善于处理政务,使国家的经纬度重新归于正轨。而他的学问被比喻为“文史蛙生甑”,甑是一种用来煮粥的器具,这里表示他的学问如同煮粥一般丰富而深厚。
进一步,诗人用“风云蛰起隈”来形容蔡侯的才华。风云象征着政治的变幻和动荡,而蛰起则表示蔡侯的才能能够在这种变幻的时势中得以展现。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蔡侯的忠诚和对他的期待。他说“吾君求助意”,表示自己愿意为蔡侯效劳,并表示“之子为时来”,意味着他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蔡侯的赏识和利用。
最后两句,“万缕防秋费,何如一士才”,表达了作者对于如何利用人才的思考。万缕防秋费指的是用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来筹备防秋措施,而作者认为与其如此,不如发现一个有才能的人,只需一个人才足以应对秋天的挑战。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蔡侯的赞美和对人才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才学的推崇,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善用人才的观点。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晁补之。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