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尽上层尝脚力。宋代。邵雍。初晴僧阁一凭栏,风物凄凉八月间。欲尽上层尝脚力,更於高处看人寰。秋深天气随宜好,老后心怀只爱闲。为报远山休敛黛,这般情意久阑珊。
《秋日登石阁》是宋代文学家邵雍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初晴僧阁一凭栏,
风物凄凉八月间。
欲尽上层尝脚力,
更於高处看人寰。
秋深天气随宜好,
老后心怀只爱闲。
为报远山休敛黛,
这般情意久阑珊。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登高的场景。诗人在初晴的天空下,来到僧阁的栏杆前。八月间的风景凄凉,但诗人心情愉悦,渴望登上更高的地方,俯瞰世界。秋天的天气宜人,诗人已经年老,内心只喜欢宁静和闲适的生活。他想以此表达对远山的敬意,希望山中的景色能继续保持美丽,但这份情意已经久远而渐渐消失。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登高的愉悦和对自然景色的观察。诗人在初晴的清晨来到僧阁,展望周围的风景。尽管八月间的景色凄凉,但诗人的心情却是愉悦的。他渴望登上更高的地方,一方面是为了体验攀登的乐趣,另一方面是为了从高处俯瞰整个世界,感受人间的壮丽。诗中的"上层"和"高处"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同时也是对超越世俗的向往。
诗人在描绘秋深的天气时,用了"随宜好"这个词语,表达了他对适应自然的态度。他已经年老,内心只喜欢宁静和闲适的生活,不再追求繁忙和功名利禄。他希望远山能够保持原本的美丽,以此表达对自然的敬意和对恬静生活的向往。然而,最后一句"这般情意久阑珊"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和失望,他认识到这种情意已经消逝了很久,只能在诗中留下凄凉的遗憾。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秋日登高时的情景和内心感受,展现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同时,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远山的敬意和对人间世事的思考,流露出对时光流转和人情冷暖的感慨。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山水意境和人文情怀,展现了邵雍在晚年对自然和心灵追求的态度。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