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咏怀

山村咏怀朗读

山村咏怀翻译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山村咏怀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
①去:指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山村咏怀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山村咏怀简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山村咏怀故事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

猜你喜欢

中路娄长别,夜寒如隋雪。
顾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

()
谓春正无情,乃发桃与李。
若真有知者,风恶折兰芷。
是非一无与,任物自生死。
德之固已愚,怨者亦岂理。
()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

瀑驶惊风雨,危悬峭壁前。
临流清客耳,入夜搅幽眠。
旁是龙为庙,高疑山有仙。

()

短棹乘风湖上游,湖光一鉴湛于秋。
小桥夜静人横笛,古渡月明僧唤舟。
鸳浦藕花初过雨,渔家灯影半临流。

()

谁解青云勒,在蛟舞不休。
飞来两潭月,惊起九峰秋。
松影晴犹暗,山光暖欲浮。

()
倒腹倾肠说向伊,不知何故尚迟疑。
只今便好猛提取,莫待天明失却鸡。
()

万事靡弗改,谁能测所终。蒋山自齐梁,幢盖浮屠宫。

安知明祖宅,毁塔迁志公。何怪三百年,寝阙生蒿蓬。

()

病骨倦空林,曳杖闲庭步。
暗烛与寒虫,迢迢思风露。

()

李杜复李杜,彼时逢此时。干戈侵帝里,流落向天涯。

岁月消于酒,平生断在诗。怀才不得志,只恐满头丝。

()

青山如龙渡江去,江上波涛湿烟树。三湘七泽枉帆过,水绿蘋香是何处。

清波渺渺愁予心,寒猿故故啼枫林。谁将横笛叫清夜,一曲《武溪》深复深。

()

鳷鹊南楼出,蟾蜍碧影低。势如翚负羽,光似水平堤。

潋滟文机泛,晶明玉宇迷。清辉含上下,流照遍东西。

()

剑逐惊波玉委尘,谢安门下更何人。

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醉后春。

()

蠙珠缀耳围双貂,绿韝控马飞鸾绦。天风吹动周昉笔,胭支漉汁倾生绡。

拂云堆外小垂手,春深留取边关柳。银须冒顿剧风流,纂得外孙为幼妇。

()

越国奇男子,吴中伟丈夫。游心出蓬艾,把臂入菰芦。

龙虎蟠金鼎,鸳鸯语玉壶。天台八万丈,指点向虚无。

()